首页

搜索 繁体

无字史记(出版书) 第5节(6 / 7)

农业生产水平的高速发展。例如,属于良渚文化的茅山遗址古稻田,由灌溉水渠和田埂分割成长条形田块,每个田块面积1000~2000平方米不等,古稻田总面积达56000平方米,折算为84亩。再如,人们在莫角山高台边缘发现了一个大型灰坑,坑内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炭化稻米,估计原本是一处储存粮食的粮窖,后来发生了火灾。经过测算,粮窖内的炭化稻米在未被炭化之前的总质量约达13吨。从位置上看,这个粮窖可能是上层人物的仓储,这次火灾真是损失惨重。

良渚文化的繁荣,表明中华大地经过漫长的水稻筛选和栽培过程,在距今约5000年前终于进入了稻作农业阶段,水稻成为当时良渚社会的主导粮食品种。南方古人以稻米作为他们的主粮,并辅之以其他动植物食物。

水稻起源于中国南方,以此为中心向外辐射,向南传入东南亚和南亚,向东被先民们携带渡海,进入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其实,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与钱塘江流域驯化的过程中,就开始向四面八方传播了。考古发现,最迟在距今7000年前,水稻种植就已经越过黄河流域,在黄河下游地区扎下根来。到距今5600年前,水稻甚至打入了北方农作物黍和粟占据的陕西关中地区,那里的古人形成了黍、粟、稻兼作的种植模式。

水稻也是本章开头提到的贾湖遗址古人的食物来源之一。贾湖遗址中筛选出了大量的炭化植物籽粒,其中就包含水稻籽粒,总计有400余粒。这说明在今河南中南部这样的中原地区,古人已经借鉴长江流域的经验,尝试采集和种植水稻。

作为八九千年前的古人,贾湖古人的粮食获取方式与南方的河姆渡古人比较像。贾湖遗址出土了许多菱角、莲藕、栎果、大豆等。但贾湖古人能够悠闲地吹奏骨笛,还要归功于他们卓越的渔猎能力。贾湖遗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鱼骨和软体动物甲壳,这说明他们的渔业很发达。考虑到他们的植物性食物还包括莲藕和菱角等水生生物,可以推断贾湖古人的生活方式应该是“靠水吃水”,当时他们的生活环境中水面应该很大,可以给他们提供大量的水生动植物资源。

别忘了,贾湖骨笛可是用丹顶鹤的翅骨制作的,丹顶鹤也喜欢在河湖边起舞弄清影呢。

贾湖古人的生活一定是很惬意的,至少在很多岁月里是食物比较充足的,这不仅让他们“仓廪实而知礼节”,创造吹奏艺术愉悦自己,还让他们可以用多余的粮食饲养家畜,比如猪,另一种起源于古老中国的食物。

猪和狗:古人最好(吃)的朋友

中国古代最早的家猪骨骼就是在贾湖遗址出土的,可能在距今8500年前,贾湖古人就开始饲养猪、吃猪肉。从狩猎自然界里的野猪到饲养家猪,同样是漫长的过程,古人需要跨过几个关键的门槛。

驯化野猪,首先是出于对肉食的需求。古人长期依赖狩猎为生,已经习惯了吃肉,吃的可能主要是鹿肉和野猪肉。随着他们的人口增长,在某个地区长期居住,周边的大型动物被大量猎取后,通过狩猎已经无法满足古人吃肉的需要了。于是,古人捕捉到幼小的野猪后,尝试把它们养大后再杀掉吃肉。其次,古人必须有足够多的粮食,除了满足自己的粮食需要外,还有一定的剩余,可以用于饲养家猪。这就意味着古人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已经足够高超,能够稳定地达到相当多的产量。因此,驯化野猪必然是在农业得到一定发展后才出现的。此外,猪是一种杂食动物,对饲料的要求不高,这也是古人能够很早驯养猪的重要原因。

考古学和遗传学的证据都表明,东亚地区的古人曾经进行过驯化野猪的活动,而且可能还不止一次地驯化。北方以贾湖遗址的家猪为代表,南方以稍晚一些的跨湖桥遗址的家猪为代表,似乎表明中华大地在距今8000年前分别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家猪饲养。

动物学家采集了很多黄河流域的古代猪的基因样本,分析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发现,黄河流域的古代猪可能是从单一的驯化中心起源的,考虑到黄河上游地区的家猪驯养晚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可以推断北方家猪的起源地可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就是包括贾湖遗址在内的中原地区。在距今8000多年前驯养家猪后,黄河流域兴起了养猪热潮,到距今6000多年前,家猪提供的肉食在古人肉食资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占到80。

养猪是门大学问。北方古人在养猪方面的经验也是不断积累的。从遗址中的猪骨分析发现,在距今8000年前,被宰杀的猪大概在半岁到一岁,古人急于吃掉小猪;到距今4500年前,被宰杀的猪都在一岁或者更大一些了。在当时的饲料条件下,养到一岁的家猪的产肉率是最高的,也就是饲料转化率高,而年幼的猪长肉太少,年长的猪长肉变慢,都程度不等地浪费了饲料。

那么,当时的家猪会与人类“争食”吗?它们骨骼里的碳同位素透露了相关信息。古人靠采集获得的植物性食物,很多都是所谓的碳三植物,而靠种植获得的粟和黍等食物,是碳四植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