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刺骨的寒风之中,范闲忍不住跺起脚来。十一月的天气,这个时辰太阳根本不可能出头,严寒的味道顺着他脚下的皮靴往里渗去,把他的脚冻得有些麻了。
范闲很不理解,冬天太阳出来的晚,上朝的时间为什么不能往后挪一挪。只不过这是袭自大魏的千年礼制规矩,即便他如今权势熏天,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他看着四周的一片黑暗之中,是时亮时隐的一些红灯笼,心想果然很有鬼片的感觉。
今天是大朝会的日子,依着朝廷惯例,文武百官们半夜的时候便从暖暖的床上爬了起来,来到宫门前守着。与范闲一道上演鬼片的有很多人,胡大学士此时也在他的身边跺着脚,完全没有朝中第一文臣的尊严模样。
“陛下恩旨让您坐轿入宫,何苦在这儿陪我站着?”范闲抱着暖炉,呵着白气,压低声音对胡大学士说着闲话。如今舒芜老学士已经完成了传帮带的任务,光荣归老,门下中书内自然以胡大学士为首,大学士虽然身体健康,但陛下想着他年纪也有些大了,所以准他乘轿入宫。
胡大学士颇有深意地看了他一眼,微笑说道:“你在这儿站着,没人敢上来陪你说话,难道不欢迎我?”
范闲一愣,旋即苦笑起来,梧州岳丈在朝中的文官势力被皇上打散了,监察院这些年又一直在狠抓吏治,朝中官员虽然敬畏自己,见着自己面便恭谨请安,但却没有几个敢站在自己身旁的。
正这般想着,一个红红的灯笼打由黑暗里浮出来。都察院左都御史,门下中书行走贺宗纬贺大人,在仆人的引领下,来到二人面前,面色平静地低身行礼,红红的灯光照耀在这位年轻大臣的脸上,照出了几分诚恳与和顺。
然而范闲的眼睛却眯了起来。
第二十六章 两院间的渠
贺宗纬是何许人也,想必看官们已然心知肚明,他与范闲之间的往事旧怨,虽然已经极为遥远,但以范闲极为记仇的性格,又怎能不将此人的姓名深深烙印在心头。
“见过大学士。”
“见过小公爷。”
贺宗纬不卑不亢,极为稳重地低身行礼。胡大学士呵呵笑着说了几句闲话,虚抬双臂,示意他不用多礼。而范闲却只是在一旁平静地看着这位年轻大臣,脑中不知闪过了多少画面。
庆历七年初,军方在山谷内狙杀范闲,给了皇帝陛下一个为朝廷换新血的机会,当日入宫有七位年轻官员,被民间称为七君子。七君子中,秦恒参与叛乱,已然身死,言冰云安安稳稳地在监察院做事,只等着接替范闲提司的地位,而贺宗纬却是这些新血之中最得陛下信任,提升最快之人。
京都平叛事后,范闲大皇子叶重三人自是首功,问题在于这三人已然是权贵之中的顶尖人物,陛下封无可封,赏无可赏。然而贺宗纬却因为此事,大受陛下青眼相待,连升三级,如火箭一般地进入了朝廷的政治中枢。这种晋升速度,实为异数,或许也只有初入京都后的范闲可以压过他一头。
而不止范闲清楚,贺宗纬自己清楚,其实朝野上下都明白,此人的越级提升,陛下的信任放权,只是陛下为了平衡范闲自然而然生成的权势。这倒不是皇帝对范闲有何疑忌,只是像范闲这样的权臣,如果没有人在朝中制衡一二,总是会有些问题。
贺宗纬虽然进了门下中书,却依然兼着都察院的左都御史,秉持圣意。都察院权势大涨,对监察院的权力形成了极大的压迫。这两年来,监察院和都察院之间不知打了多少官司,双方之间的情势极为紧张,也忙坏了以宋世仁和陈伯常为首的八处执律司。
执律司是范闲一时兴起新设的监察院衙门,为的就是对付都察院这一干子最能耍嘴皮子的御史。
由此可知。范闲当然不喜欢贺宗纬,此人掀翻了自己的岳父,处处和自己作对,最关键是对方这张中正严肃的脸下,隐藏着一颗他最厌憎的投机之心。
“三姓家奴”这个名称是自范府书房传出去的,都察院的大门是被范闲踹坏的,所有人都知道小范大人最瞧不起贺宗纬。
但每每在朝会之上,或是衙堂之上相遇,贺宗纬依然对范闲保持着绝对的尊敬,就像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情,就像二人还是当年在一石居上初相逢时的感觉。
正所谓伸手不打笑面人,只要对方暂时没有碰触自己的底线,范闲自然也不会对他如何刻薄羞辱。然而也正是贺宗纬的这种笑面人的态度,让他的心头有些暗自警惕,这样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宵小之辈,不可能让他吃明面上的亏,但暗底下谁知道对方会做些什么。
贺宗纬似乎看出了范闲不怎么愿意和自己说话,有些无奈地笑了笑,再次向二人行礼,又和声说了几句什么,便跟着那颗红灯笼,退回了宫城下的黑暗之中。
范闲眯着眼睛看着那个灯笼,直到看不到此人的容颜,才轻轻地吐了一口浊气。胡大学士在一旁温和地看着他,说道:“贺大人圣眷稳固,却不是一个没有分寸的人,两院之间的争执,他也只是办公事。”
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