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扼元 第6o9节(3 / 4)

不得他们所有人的名字了。但他一定会牢牢记住,这些卑微如蚂蚁的普通人为了保卫自己的生活,迸发出了多么巨大的力量。当他们的愤怒被激起,足以碾碎一切敌人。

刘然策马奔驰的方向,是一处新设的兵营。

兵营里,年轻的孟珙死死瞪着身前两排宋军士卒。

这些士卒都是归正人出身,胆大且剽悍。先前中原大乱的时候,他们不顾赵方的命令偷偷离营,参与到了和蒙古人的战斗中。现在战斗告一段落了,赵方派了孟珙前来,打算将这些人里未曾战死的一批收拢起来,带回宋国。这些士卒却不乐意。

“巡检,大周的皇帝要和蒙古人决战!你不想去见识见识?”有人问道。

孟珙只觉得心里犹如百十只蚂蚁爬着,他板着脸,却快要控制不住表情了。

宋国,临安行在。

李云把双手负在背后,微微调整表情。他的姿态很严肃,很庄重,但眉毛上挑,嘴角带着一缕冷笑,又透出几分蔑视。

维持姿态一会儿,他贴近些铜镜,藉着阳光反射,把表情又调整为带一点矜持。

他有些遗憾地确认,自己毕竟读书少了,气度上头,总是不如南朝宋人拿捏得妥当。于是他再度刷新表情,让自己显得稳重些,稳重里,又透出一股威严。

下属入来禀报:“李郎中,人都已经安置好了。宫里来的,在四景堂;沂王府来人,在赏幽台;庆元府那边,是浙东提举章大人亲自来了,现在重波轩。至于相府那边,宣缯老爷来过,按照您的意思,嘿嘿,请他吃了闭门羹。”

李云微微颔首:“让那几位都等着……咱们待价而沽,着急的是他们。”

同州北部。

天空中飘扬的雪点忽然变得密集,转眼成了鹅毛大雪自北向南横扫而来,天地间仿佛都充斥着灰白色的大雪和砂尘。但军队的前进速度并没有受到影响,许多将士本来骑在马上打晃,被大雪一激,反而激发出了精神。

慢慢地,大雪飞舞的沙沙声里,又多了一种轰鸣。那是上万匹骏马在原野高速奔驰的响动。随着轰鸣越来越响,一群一群的黑影开始出现在视线尽头起伏的坡岗上。

“黑鞑子来了!”

将士们纷纷抓紧时间,整备武装。

身在中军的郭宁提起了铁骨朵。

这几年郭宁虽然勤于锻炼和保养,但少年时奔驰战场的旧伤患渐渐给身体造成了影响。比如举起铁骨朵的某个瞬间,肩膀肌肉在某个特定角度竟有点发不出力。

好在他不是一个人厮杀。在他身侧,身后的李霆、倪一、萧摩勒、高歆等将校,也都握紧了自己的武器。更远处,无数身经百战的将士欢呼着策马。他们斗志之高亢,超过任何人的想象。

郭宁没有做任何战前动员。大周的每个军人都知道,皇帝素来视蒙古为生死大敌,眼下要做的唯有战斗而已。只不过,以前战斗是为了挣扎活命。现在,则是为了用文明击败野蛮。

郭宁觉得,眼下他所营建起的王朝,充其量只是对华夏文明的微调。许多年后史册上盖棺定论,这微调究竟算不算得文明的进步,他并没有把握。或许新朝建立之初就掺杂了太多贪婪,少了点理想主义,本身便不是那么纯粹。

但他确定,新的大周王朝已经给汉人装上了尖牙利爪,重新激发了他们的凶恶劲头。凶恶的文明也是文明,而且正适合用来对抗野蛮。

郭宁将会证明这一点。

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使团(上)

元好问一路上面带微笑,看着周围大片的农场和牧场。

这位大周朝的翰林学士虽然已经四十出头年纪了,但面相显得年轻精干。实际上,他也确实是个经历丰富且办事可靠的人。

十五年前,大周皇帝还在做金国都元帅的时候,他就成了都元帅府的机宜文字,后来因为举主赵秉文致仕,元好问也离了中都,一度辗转县令等职。直到蒙古四王子拖雷挥军攻入中原,正在调任路上的元好问聚集百姓,颇有功绩,这才得以重新被提拔。

此后近十年里,他历任宣徽、翰林等院,由修撰而待制,参与了南北两地儒生的辩论,也曾深入草原宣扬汉家礼仪。前年他出使倭国,顺利拿下了两座大银矿的开采权,因功升作了正五品的翰林直学士。

也正因倭国之行的功劳,皇帝随即又下旨,令他担负起率领使团出使阿拉伯,并宣抚海路所经汉人军民的任务。

虽说大周对异域的认知远迈古来任何一朝,但这等数万里征途,还是颇令人畏惧。亏得元好问的这个使团规模甚大,使团里精干同僚极多,这才能够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准时抵达,并不耽搁。

饶是如此,整个船队在出发时包括八艘五千料的大海船,这会儿也有两艘损坏难以修复。好在及时换成了使用三角帆的阿拉伯海船,影响不大。

元好问这会儿身处的,是名为哈马尔湖的巨大沼泽。这座沼泽位于来自西北面的两条大河汇聚入海之所,经历上百年开垦利用以后,成了一座天然水库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