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40章(2 / 2)

曹丕:“父亲您在想什么?”

“为父在想,我能有今日,多亏了刘玄德。”

官渡之战的惨败,让曹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从头到脚,彻彻底底地——

抑制豪强,屯田改革,兴修水利。

见他做完这一切后河北人心大涨,曹操方才明白他过去差在了哪里,为何南方的士族子民始终不肯依附他,为何刘备一穷二白也敢与他争。

曹操举起一杯浊酒遥对南面,算作行礼。“敬——孤此生最大的对手。”

汉中王刘备!

元朝末年。

与施耐庵隐居在兴化的罗贯中嘴唇抖了抖,一种电击般的颤栗沿着脊椎涌上大脑。

这是他将来能写出来的故事?

仿佛站在山脚下,看到了山巅上的自己。

群山浮出迷雾,深海咆哮。

他伫立在高峰之上,身影如延展的天空,俯视过去的他。

【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乱世频现,为何只有三国被世人津津乐道?这一时代,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交织,道义的界限模糊又清晰,忠诚与背叛,智谋与诡计,孝道与廉洁,它们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闪耀,铸就了大汉最后的辉煌。

而罗贯中是将那个乱世推到巅峰的人,他写活了三国,诠释了何为华夏民族风骨,不仅是简单地叙述一段历史,更重要的是留下了永不落幕的英雄情怀。

这就是为什么后人如此喜爱三国。】

各时空的小说家对着天际画面失神。

他们写文章和杂言从来没想过能这么写,以纷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王业兴废为焦点,把百年间纷繁复杂的事件与人物群像组织在一起,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雅俗共赏,使上流与平民都能从书中找到共鸣。

如井中蛙窥天上月,一粒蜉蝣望青天。

作为同行,他们清楚罗贯中此举难度有多高,震撼于他的文学创造力。

西汉。

虞初:“”

终于知道为啥天女不讲小说家鼻祖了,哪家学派的鼻祖被后辈吊着打啊?和三国演义引起的动静比起来,为黄车使者名号得意洋洋的他简直可笑。

同僚:“你怎么了。”

虞初:“让我静静。”

太难过

了。

西晋。

陈寿的好友见陈寿紧拧眉毛,小心翼翼地唤他:“承祚”

对方脸色怎么那么难看,难道是不高兴三国演义小说比他写的三国志名气大?

陈寿严肃道:“我在想一件事”

这时头顶的女音道:【《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结构之宏伟,人物活动地域之广大在世界古典小说里无与伦比。清代文学家评价:“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

小说的巨大影响力,导致很多现代人把演义里的情节当成了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故事。

比如书里的精彩剧情,赤壁大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举兵南征,为了对抗曹操强大军队,刘备派遣诸葛亮前往江东与孙权结盟,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促成了孙刘联军,在诸葛亮、周瑜、庞统、黄盖等文臣武将的合作下,他们运用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策略,最终在赤壁大战中以弱胜强,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荆襄风云,火烧赤壁,联军五万大破二十万曹军。

曹操败退,对南方的政治威胁消失,没了外部威胁,联军内部渐渐产生矛盾,孙权遣鲁肃向刘备讨还荆州,刘备则在诸葛亮的劝谕下多次推辞,周瑜想骗刘备前往东吴成亲,进而将其扣留来换取荆州,不料计谋却被诸葛亮屡屡识破,致使其“赔了夫人又折兵”,在诸葛亮的刺激下呕血身亡,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遗言。】

天幕里,诸葛亮周瑜二人相对。

诸葛亮:“都督近日心情烦忧,亮有一方,可教都督气顺。”

周瑜:“请赐教。”

诸葛亮屏退左右侍者,递了一张纸条给周瑜,周瑜低头去看,见纸条上写着十六字: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