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81章(1 / 2)

【秦念:“景隆色厉而中馁,闻我在必不敢遽来,不若往援永平以致其师。吴高怯不任战,我至必走,然后还击景隆。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必成擒矣”——出自《明史·成祖本纪》。】

【朱允炆:……】

朱允炆近乎茫然地望着天幕。

是他未能识人,选择了李景隆这个“色厉而中馁”的将领,故而以五十万败于不到十万众的燕王?

此刻已经投诚燕王的李景隆:“……”

燕王明明对他和颜悦色,原来之前是这般评价他?

偏偏李景隆也不能反驳,他就是在得知燕王征大宁后,怯战之下决定去围攻北平。

【朱棣:吴高见朕兵援永平就闻风而逃,朕乘胜追击大败吴高,并借机与老十七结盟,得其大宁之军!】

见朱允炆骤然发问为何败于自己,对这个侄子的秉性极为了解的朱棣已经猜出他的用意。

既然如此,朱棣当然愿意助年轻的自己一臂之力,让朱允炆尽快退位。

朱允炆连李景隆怎么输的都不知道,可见此时应在建文元年。

若彼时能够少些兵戈,于大明有大益。

当然,朱棣也有心自耀。

果不其然,他这句话说出来,自己的民心就跃升十数名。

………

燕王朱棣时期。

被裹挟靖难的朱权:“……”

结盟?

四哥这话说得可真好听啊。

【朱允炆:你兵援永平,李景隆何在?】

【朱棣:他在围攻北平。】

【朱允炆:北平又是谁在守?李景隆以五十万众都未能攻下北平?】

【朱高炽:是朕。】

【朱瞻基:是我父皇!】

朱高炽立即答道。

很少有皇帝能在涉及己身功绩时能够缄默不语,至少朱高炽不能。

尤其是这般功绩能为皇祖父、父皇、以及天下臣民所见之时!

他甚至暗自感谢朱允炆提及此事。

朱高炽习惯谨言慎行,让他主动宣扬自身功绩,他也说不出来。

看到瞻基之言几乎与他的话同时现于天幕,朱高炽更是欣喜。

太子爱他!

【秦念:“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看朱棣得瑟的时候,秦念就很想说出“结盟”是怎么结的。

《明史》记载,朱棣是“诡言穷蹙来求救”,于是朱权迎他入城。

朱棣装作起兵是不得已,求朱权代他起草奏章向朱允炆谢罪,实则是让朱权失去疑心不加防备。

朱棣的部下埋伏在城外,又有吏士入城暗中勾结三卫部长及诸戍卒。

之后朱棣辞别,朱权到郊外践行。

这时燕军里应外合,杀守将朱鉴,朱权的妃妾世子都被朱棣抓了,朱权不得不为朱棣所用。

朱棣还欺骗朱权“事成当中分天下”,结果朱棣即位后,只是把朱权封在了南昌。

《明实录》的记载是朱棣直接突袭大宁。

大概也是想到大宁城一时半刻破不了,于是打了个补丁:

“上引数骑循绕其城,适至西南隅而城崩,上麾勇士先登,众蚁附而上,遂克之”。

也就是朱棣骑马绕城巡视时,恰好到西南角,恰好这个位置的城墙突然塌了,于是大宁就被攻克。

不仅“逻辑通”,还顺带给自己编造一波“天命所归”。

至于二者哪个更可信——

反正秦念不相信城墙突然塌了这种“神奇事件”。

但秦念看朱允炆的时间刚好是派李景隆带五十万攻燕国,她不确定这个时间朱棣有没有拿下大宁。

这时候把朱棣干的缺德事抖出来,就有可能导致剧本里的宁王朱权拒绝“结盟”,秦念只能跳过不提。

【朱棣:这还得多谢你将朕之三子送归北平。】

【朱允炆:……】

朱允炆嘴唇颤抖,悔怒交加。

当初他调离许多燕府护卫以削弱燕王,又调徐凯到临清,耿瓛到山海关,而张炳、谢贵在北平城内策应,随时准备对燕王动手。

这时燕王称病情严重,乞求让三子归燕。

齐泰建议他立即收押燕王三子,黄子澄却说应该把朱高炽三人送回,以免燕王生疑。

结果遣返这三人没多久,燕王就起兵造反。

这朱高炽竟以万人守住了北平!

【秦念:三个质子不捏在手上,居然觉得把他们放回去可以让朱棣不起疑心——你究竟在做什么梦,觉得连削数王之后,朱棣不会怀疑你想对他动手?】

【朱允炆:……】

朱允炆脸色惨白。

是啊,他之前究竟在想什么。

为什么会觉得遣返这三人能够打消朱棣的疑心?

在朱棣以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