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太后这般呛声,嬴政也不恼,他最缺的就是人才,若是能将这些人召至他麾下,他何愁不能夺取这天下。
“那太后有办法能将他们给找出来?”
赵元溪一愣,确定嬴政这是在问自己,她扣着手心,陷入了沉思。
自古以来选拔人才都是国之大事。
秦国选择了军功爵制配合着举荐的制度,替自己招罗天下英才,但军功爵制只能在战时发挥功效,等天下太平,终究还是要回归正常的人才选拔制度。
当下的人才选拔方式,与其说是选拔,不如说是继承,大部分还是世袭制,之后才逐渐演变为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直到隋朝创立科举制,这种新的选拔制度,才逐渐成为选拔人才的标准,被广泛接受。
若非要赵元溪建议的话,那自然是直接推动科举制,但这对于秦国来说似乎还太早了些。
“这不是你这位秦王应该思考的事情吗?”赵元溪虽然有了主意,但还是有些不满地反问。
嬴政愣了愣,轻笑道,“正如太后所说,寡人去的地方不多,见过的人不多,自然想不出更好的主意!”
赵元溪被他这话整的无话可说,拿她怼他的话,来怼自己,还真的不愧是他。
她两手一摊,“我没啥好主意,但只一条那就是选贤举能,如何制定一条公平的准则,将这些贤才给找出来,那就是你们应该考虑的!”
赵元溪眼珠子一转,看向嬴政,提醒道,“我元溪书院的副院长被你派回了韩国,你得早些将他给我带回来!那些学生还等着他呢!”
这一路上,赵元溪已经知晓了这些天发生的事情,对于嬴政答应让张良回去劝韩王投降之事,她倒也没什么意见。
凭着张良的能力完成这事按道理也不难,她担心的是张良那身反骨开始作祟,得了机会直接跑了。
那她再想找到他,可就真的是大海捞针了。
不过当赵元溪听到张良被韩王关押起来,又不免替他担心,这人虽然脑子好使,但架不住敌人脑子不好使啊!
万一韩王安把张良给斩了,她到时候又该去哪寻自己的副院长?
第230章 昏睡不醒
若说哪里的人才最多,自然是各国的学宫,那里拥有最顶尖的教育资源,里面学子也拥有着最顶尖的身家。
但他们归属于其他诸侯国,同诸侯国的贵族之间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是一把双刃剑,若用的好,他们会是治理国家的栋梁,若用的不好,他们也将会动摇国之根基。
随着秦国攻下的土地越多,越需要有人去治理地方。
当下秦国最好的选择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保留军功爵制的同时,开辟另外一条人才选拔方式。
不论出身,只看能力品性,从秦国上下筛选,那些选出来的人将成为一颗颗钉子,驻扎在全国各地,成为秦国治理地方的基石。
可惜,现实却是秦国没有那么多可以选择的人。
秦国虽建了学室培养官吏,但这些学子本就是官吏家族出身,与其说是选拔,不如说是另外一种继承制,贵族把持着教育,从上至下,来来去去依旧是那么几家人。
商鞅变法之后严重打击了秦国的贵族势力,但他们从未消失,不过是以另外一种形式继续存在,平民上升唯一的路径依旧是在战场上建立军功,以换取爵位。
赵元溪鼓励教育,除了扫盲,也是希望能多培养出些治国理事之才。
听太后提及张良,嬴政若有所思,当初太后竭力推动启蒙教育,他并不太放在心上,如今看来似乎没那么简单。
“寡人收到的消息,韩王已经释放了张良。”
秦国拿下赵国的代郡后,返回的王贲带着大军围了韩国的南阳,韩王安选择答应割让南阳,但嬴政怎么可能允许韩国在他眼皮子底下继续存在。
如今赵国已经被消灭,秦国已无后顾之忧,韩国要么被灭,要么投降,没有其他选择。
若韩王动了张良,那他秦国便可直接出兵,不过太后既然想保他,嬴政倒愿意再等等。
既然张良被韩王放出来了,那便代表能谈得下去。
赵元溪:“张良能言善辩,韩王如今愿意谈,想来结果不会令我们失望。”
不仅韩非对张良予以盛赞,连太后都如此信任于他,嬴政剑眉微挑,心觉自己似乎低估了那位少年,待他返回秦国,倒是要看看这张良到底是哪里不凡。
嬴政眼底泛起一丝笑意,与其四处寻觅贤才,或许不如从太后这边挖人。
赵元溪忽觉背后一凉,环顾四周也没发现有什么漏风的地方,只怀疑是身体疲惫所致。
韩非身体虽弱了些,但无大碍,与他们闲聊一番后,赵元溪也不再打扰,寻了个由头便离开了。
嬴政心中还念着如何招揽更多的贤才,见韩非今日精神不错,反而继续留下来,拉着李斯一起商议选才之事。
赵元溪出了宫门便忍不住打了个哈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