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文化带回来。
后来发现,这种私人赞助的精英教育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于是,文翁开始实行更大胆的计划,他说服领导,动用政府财政,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公立学校—文翁石室,实行全民教育计划,同时,命令地方上全部办‘乡学’,让农村孩子也能入学。
为了鼓励更多锦城人上学,还推出免学费,免兵役、免税收的政策大礼包。
结果,锦城入学率果然大幅提升,本身就聪明的锦城人,每年考上清华北大人大级别学校的人数,甚至和‘高考牛省’鲁东差不多,这就是这段材料上写的‘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文翁创办的学校,也培养了无数文人,如卓文君、司马相如、周太玄、李劼人、贺麟、扬雄等,后来,锦城的作家、诗人、画家、艺术家层出不穷,风华绝代,成为了这座城市软实力的灵魂,史称‘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这第三波神操作,叫做‘千年树人教育为本’。”
陈悦见他死不悔改的模样,气得鼻间直哼哼着。
主要气的是,在她爸妈面前,完全没个稳重的模样。
毫不自知的云帝继续说着,“陈叔,这两年媒体不是在评什么城市排行吗?其实锦城在历史上,排行不低的。
唐朝,锦城大兴工商业,号召开发商,在锦城大体量地开发商业地产,开辟了东市、南市和北市,以及辐射大西南的菜市、蚕市,花市、药市、灯市、草市。这些商业区,常年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不仅出售各类农副产品,而且盐铁、纺织品、蜀马、奇器、异服也在这里销售。同时,从外地贩运来的吴盐、香药、海货和各种奇珍异宝,也都在此集散。
扬一益二,便是当年全国公认的一线城市排序。
而且你看这段材料,《锦城记序》的作者根本不服这个说法,‘如今说到繁华城市都以扬州为首,实际不过名气大而已。论到人物繁盛、江水漂亮、丝绸华丽、音乐好听、货物之多,扬州连锦城一半都赶不上。’
这个数据也很有意思,《封建商业志》一书中有统计称,锦城商业市场繁荣,让商业税种空前丰富,对锦城财政贡献极大,唐宋两代盛世顶峰期,贡献率达40以上。
逻辑很简单:锦城人爱吃爱玩,这就是消费,消费能带动商业繁荣,从而带动城市经济增长,何乐而不为?
这就是锦城第四波神操作,‘刺激消费,商业驱动’。”
听到这里,陈向明抓着空隙点了一句,“嘿嘿!小伙子,你这私货,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
求月票~!推荐票~!
第275章 曦园之恋
陈向明认为,卿云提出来的第一个神操作,‘城乡建设,乡村振兴’,没任何问题。
放在锦城,现阶段就是大力发展周边的乡镇,这也是锦城上下一体多年一直延续的共识。
现在的分歧,只是到底是:城和乡分别建设,还是乡变卫星城,或者锦城不断的向外扩大去吞并乡镇。
所有人在这方面拿不定主意而已。
这小子这一点上面是没私货的,结合材料,他的意思是城乡分别建设,也就是守住乡村的农业定位,再直白一点就是守住耕地红线,不拿置换耕地来糊弄人。
不置换耕地,其实是不利于秦家这种农业集团的。
因为这实际上压缩了秦家‘土地兼并’的空间。
不置换,以散、小农田为主的农村,哪里来得了可以机械化大生产的整块土地?
所以,卿云提出的第一个神操作,让陈向明心里更高看了他一眼。
但从第二个所谓的神操作开始,卿云在讲述的时候,就是源源不断的掺杂他自个儿的私货了。
‘产业兴城,产城一体’,这个产,就是炎黄集团的产吧!
如果炎黄集团真能做到这一点,倒也不是不行。
但教育育人……
陈向明和王志纲很熟悉,王志纲拯救碧桂源,便是靠着私立学校拉动房地产销售。
这小子是准备在锦城大搞私立教育了。
优质的学校,会造就优质的学区。
优质的学区,自然房子不会愁卖的。
想到这里,陈向明有的时候也挺佩服那些地产商的,这一招,是打在了家长的命门上了。
在此基础上,第四个也就顺理成章了,归纳起来,就是发展商业地产。
卖房子的利润对企业来说只是一时的,而一铺传三代的商业地产可以经营好几十年。
确实好算计!
卿云也是嘿嘿笑着,不过很是坦然的说着,“第三个和第四个,不算私货,我不会做这个。
我要做的教育是职业教育,是为我的产业服务的。商业地产,陈叔你放心,我这辈子都不会碰。”
陈向明点了点头,“继续说,你不是说六个神操作吗?还有什么?”
“第五,说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