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7章(1 / 2)

吴云芬戴老花镜看手机,见她出来了,关切说:量体温没有, 多少度?

量了,368,没事了。赵时余拉开椅子, 感冒小问题,没大碍,家婆你们放心。

吴云芬拿体温计让她当场测了一次, 低于37c。

温允后两步出来,用一次性洗脸巾擦擦水,扔垃圾桶,到另一边坐下,离赵时余有点远。

赵时余和吴云芬聊了会儿天,说着说着,人就落到温允旁边了,原本隔了起码三米多远,赵时余面不改色搬起椅子,温允不坐她边上,她麻利连人带椅子过去。

除了温允本人有些许拘束,其他人没觉着哪儿不对,习以为常了,两人打小感情不错,赵时余经常这么干,不黏温允才不正常。

她俩都在,吴云芬正好有事要讲,她和赵良平要出一趟远门,预计离开一个月出头,中旬就走,最早八月底回四平县。

正天中医馆每两年搞一次外出义诊,到乡下或偏远地区给人免费看病,前些年基本是老夫妻两个轮流带医馆的年轻医生出去,今年有所不同,他们一年比一年老了,无论精神还是体力都大不如从前,一个人带队太吃力,因而夫妻二人决定一同前往。

吴云芬放不下家里的两个孩子,高考分数没出,志愿没报,决定是决定,出发之前还能改,吴云芬找她们商量,毕竟今年特殊,还是得以她们为先,看两个姑娘的想法,是希望他们留下来,还是怎么样。

赵时余知道中医馆今年又得出去义诊,用不着吴云芬单拎出来讲,张姨小邹姐他们老早就在讲这个了,她知情的。

有点惊讶家婆会特地找她们谈,按照往年的情况,老两口志存高远又理想主义,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事业狂,天上下刀子也不影响他们的计划,吴云芬忽然提这些,赵时余想了一会儿才摇摇头,说:你们去吧,没事,志愿不早都定好了吗,等分数出了我们自己看着办,也会跟你们打电话。

吴云芬说:我留下也可以,只是先跟你们商量,看看你们的想法。

安啦,你们老操心这些干什么,我们都考完了,又不是小孩儿,多大点事。赵时余直接定了,该义诊的义诊去,她们暑假也有计划的,绑在一块儿多不自在。

还有另一件事,张姨也要离开了,而且时间更久。

张姨的孙女今年高三,准备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不住宿舍了,她孙女在隔壁市读书,大人们忙工作没空照顾,张姨心有亏欠,这么多年自己都在外面做工没顾过家里,这次再不去可就说不过去了。

张姨的离开比吴云芬他们出去义诊更要紧,在赵家干了三十多年,赵宁是她带大的,后来又带赵时余她们,她上年纪了,明年六十,该退休颐养天年了。

张姨还回来吗?赵时余比较关注重点。

吴云芬没说,给不了保证。

那得看张姨自个儿的意愿,赵时余她们上大学了,家里没孩子了,吴云芬他们倒是不介意继续请她,工资照旧,可张姨还回不回是未知数。

人老了更恋家,老一辈最大的心愿几乎都是盼着能和儿女孙辈其乐融融,或早或晚,张姨终归是要走的,她能在赵家干到如今,等赵时余她们高中毕业了再走,已经算是仁至义尽,她提出要去照顾孙女,吴云芬他们开不了那个口挽留她。

吴云芬不吭声,赵时余找张姨当面问,可张姨的回答也是模棱两可。

两边离得不远,我有空会经常过来看你们。如果那边忙得过来,我后面就上你们这儿。

多半就是不回来了,得长期待在那边了。

赵时余不太能接受现实,在她心里张姨的分量早就超过远亲了,更不是什么花钱就能随便请的普通阿姨,她拿张姨当亲人对待,像吴云芬他们一样的亲人,她没想过张姨会离开,以前还说要给张姨养老来着,让张姨一辈子都待在赵家,那时张姨还乐呵呵答应,夸她有心。

只有赵时余当了真,大人们都当玩笑话。

张姨有儿有女的,怎么可能在赵家待一辈子,也断然不会让赵时余给她养老。

赵时余的亢奋持续不到两个小时,啪地又坠地上,张姨已经收拾好行李,最晚后天出发。

吴云芬叮嘱赵时余,了解她,担心她闹不开心,再三强调不准找张姨生事,别让人为难。

人心都是肉长的,张姨也难过,私底下背着偷偷哭过好几次了,舍不得这边,可没法子,她真正的家不是这里,还有一堆家人等着。

赵时余心头比卡了块大石头还憋得慌,她趴温允身前,只敢跟温允倾诉,憋得快折过去了都。

这对她打击太大了,来得太快,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张姨哪有亏欠那些人,她家以前不都靠她养活,她儿女读书成家买车买房,她都出了钱的呀,她过去白干活还又得倒贴钱进去,在我们家还能挣工资。

赵时余挺会算账,越琢磨越不得劲。

可惜有的账不能那么算,老一辈甚至整个社会的大体观念如此,不是简单的算账就能衡量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