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车比不得牛车,一来一回少说得三个月。
陆柘景看出对方迟疑,便道:“给你一两定金,若是拿回回信追加一两。”
男人不再犹豫,当即同意。
平时他接个差事,走上半月才二百文,如今两个多月就有二两银子,他当然得把差事办好。
要知道在镇上干苦力,一天下来也才三十文,还不一定每天都有活儿。
送信的活儿也不是每天都有,特别是在南水镇这样的小镇,很少有人出远门,顶多就是从这个村去另个村子,一天下来也才十五文。
除了放榜日,一天下来能有几百文,但一年到头有几个放榜日。
脚夫连忙向陆柘景保证。
陆柘景也很痛快,直接给了一两白银。
随后又给了牙子十五文,这才去镇上首饰铺。
另一边,余南叶去了先前那家首饰铺,在伙计热情介绍下,选出与阿景身上香味相似的熏香。
随后去了东街,瞧了摊子上摆放的荷包。
一个荷包五文,样式精巧的要八到十文。
余南叶摸了下荷包,不是什么好料子。
他仔细瞅过荷包上的绣花后,觉得自己应该也可以。
便去了布行买了块剩下的布料,料子是?麻的,他又买了针线,光针就有好几种。
他揣着买来的针线离开。
东西都买的差不多了,余南叶又在一家水粉铺里看到了一面打磨精细的铜镜,想了想他走进去,询问伙计铜镜价格。
得知要五百文后,余南叶只能讪讪离去。
伙计见状也没有笑话,南水村物价便宜,相应的工钱也便宜,看少年穿着,也知对方买不起。
但有个念想也是好的。
想当初他为了给心上人买一支木簪,也是干了好几天活儿,才购买木簪的。
第54章
余南叶拾掇一番, 提着竹篮去了镇口。
先前他和阿景约好镇口见。
不想让阿景久等,他走得飞快,没多久到镇口。
镇口除了阿景, 还有一直等他们的赵大叔。
天色尚早, 来得及回家做饭。
余南叶上了牛车, 没问阿景去做了去什么, 拿出包得严严实实的油纸包, 从里面取出一块土豆饼。
“阿景吃。”
陆柘景摇头, “我还不怎么饿。”
赵大叔不用等人, 一扬牛鞭, 牛车缓慢离开。
几个要回南水村的读书人本想叫住赵大叔, 载他们一程, 乍然瞧见两个生面孔,又是个顶个的好样貌, 脱口的话又给咽了回去。
“刚才两人是咱们村的么?”其中一人道。
另一位穿深色儒衫,十七八岁,模样文质彬彬的书生郎摇头, “不曾见过。”
“想来不是南水村的。”
几人只能走路回去。
余南叶和阿景在村口下了牛车。
余南叶道:“谢谢赵大叔。”
“南小子客气了, 再说你们付了铜板。”赵大叔乐呵呵说完, 驾驶牛车回去, 先前只吃了个粟米饼, 没什么油水,哪儿管饱?
余南叶和陆柘景很快回到家。
家里还有土豆饼没吃, 炒点绿豆芽, 煮一锅蕨菜粥对付。
陆柘景帮着一起忙活,等吃过午食,两人收了黄豆芽, 和之前从山里找来的豌豆尖。
豌豆尖能吃了,余南叶摘了一批,给吴婶送了半篮过去,剩下的他和阿景也吃不完,打算便宜卖给村里人。
余南叶把这一想法跟吴婶和阿景说了,阿景面色不改,心底却为少年自豪。
吴婶听后十分高兴,连连称赞余南叶,直把人夸得不好意思。
“像小南这样的好孩子,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已经不多了。”吴婶夸道,“小南可不能全部拿出来,你自己还要留些吃。”
余南叶笑容盈盈点头。
吴婶接着叮嘱,“如今你落户咱们村,但也不能因此卖得太便宜,否则你自己吃亏,他们还觉得理所应当。”
余南叶会想到卖给村里人也是存了感谢的心思,他觉得婶子说的在理,遂问:“豌豆尖是我无意间发现的,这种菜在我的家乡是能吃的,等上一个多月还会结出豌豆,豌豆也能吃,也不知道这边能卖多少?婶子觉得我收多少合适?”
吴婶是真心为小南着想,闻言认真思考,片刻后说:“一斤一斤卖,你那里的十几斤豌豆尖便不够买,不如像这么大一海碗收三文。”
吴婶拿过两个巴掌大的陶碗。
余南叶觉得价格贵了,“两文差不多,阿景觉得呢?”
“可。”有外人在,陆柘景有些话不能对南南说。
好歹没有收一文,吴婶松了口气,又说:“不过如果你要在村里卖豌豆尖,你的本事便瞒不住了,婶子想的是先给村长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