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苏指着贴在木板上待干的纸,一脸深情的说道。
掌事是献天书之一的徐福老乡,也是云梦泽的外门弟子,如今已经是扶苏公子的狂热崇拜者之一,名为向奎。
向奎拱手,深揖一礼,“小人定不负公子所托。”
他不认为自己是来做掌事的,他认为自己是将天书里的内容变为现实的见证者。这是一份荣耀,更是神迹。
赵苏没走,蒙殊也没有,所有人都看懂了纸的用途。只是效果如何,还需鉴定。
第一张干透的纸被揭下来,铺到桌面,砚台和毛笔都已经准备好。蒙殊亲自上前磨墨,看着公子用毛笔在纸上写下一行大字,“新村造纸厂。”
围观的人各种惊呼,激动,特别是向奎,更是一边叫好一边落下泪来。
蒙殊一把抓住这张纸,翻来覆去的看,坚定道:“我要在闽越开一家造纸厂。”
“怎么样,这礼大不大?”赵苏看着秦朝的第一张纸,正准备顺手收起当个纪念,没想到慢了一步,已经被向奎举起来,激动的说要挂在造纸厂最显眼的位置上,每天三根香顶礼膜拜。
行吧,堂堂公子总不能跟他们抢。反正造纸厂也是他的,收藏在哪儿不是收藏啊。
蒙殊赶紧抽调人手弄进造纸厂,要求他们学会所有流程,到了闽越造纸厂靠他们就能立刻运转。
“你真能看懂天书?”
“你也知道天书?”赵苏反问道。
蒙殊怎么会不知道,外头早传开了,扶苏公子得到了天书残卷,“大家最关心的是,有没有长生不老的配方。”
“怎么可能有这种东西。”赵苏再一次嗤之以鼻。
造纸厂开工,纸张源源不断的送到星楼,蒙梨高兴疯了,她正在准备妇幼保健手册,若是用竹简,她还不知要准备多久。
现在有了纸张,多请些人过来书写便是,轻薄小巧,一本装下所有内容的手册,一只手就能轻松拿下。而之前,全部内容所书写的竹简,一个人都抱不过来。
为什么最早要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就是因为这个时候没有纸张,知识是刻在竹简上的,为了节省文字和重量,语言会精练再精练。能够读完五辆马车所拉的竹简,就已经是知识渊博的学者。
而现在有了纸张,可以预见的是,知识会进入一个爆炸的时代。有了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才会有科举的土壤,才会有平民向上的通道。因为一张纸,会带着巨大的社会性变革。
但目前还没有能够想到这些,只是单纯的因为方便而感到喜悦。
姬无忧和小学里的先生们,是第一批收到纸张的,紧接着便是咸阳的皇宫和勋贵。
赵苏将纸张裁成合适的大小,再用棉线钉成书册,雇了好几位毛笔字写的不错的人负责将藏书室里的竹简,腾录为书册。
又趁机上折进言,建立国立传世藏书馆,将全天下的知识分门别类抄写成为书籍,藏于书馆之中。一来给那些博士找些事情做,二来也给散落在民间的读书人一点事做,三来各家的学者不想涉及到自家学问的传世藏书出现问题,就得自觉的为国家所用。
这份奏折赵苏用纸张所写,长长的一张纸,几经折叠,将想法和做法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还有最后想达到的目的,写的清清楚楚。
毕竟不需要计算竹简的重量,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完全可以将心中的想法倾吐出来。
秦朝历史上的第一份纸制奏折,就这么送到秦皇的案头。
用手拉开,饱满的毛笔字跃然在光滑的白字之上,薄薄一份奏折,拿在手里,几乎没有任何重量。可是所书写的内容,却是摆在案头的数十卷竹简都无法容纳的。
就连从来都不发表意见的三斗,都忍不住惊叹道:“陛下,有了纸张,各地再也不需要用马车拉奏折到咸阳,直接通过驿站换马就可以送达,速度快不说,陛下审阅起来,也方便多了。”
直接缩短咸阳和各个郡县公文的来往时间,也等于加大了咸阳对各个郡县的监管力度。
秦皇怎么算都没法否认,这确实是好事。自己铺开纸张,一口气写满一页,毛笔和纸张简直是天生的绝配,顺滑流畅书写简单。但凡是个读书人,恐怕都会爱不释手,写过一次就没办法再放下。可以不吃不喝,但绝不能没有纸张书写。
“就连天书都能看懂,这个家伙,又是一个双赢。”秦皇不用算都知道,大家赢得了便利,而造纸厂赚得盆满钵满。
至于扶苏所上的奏折,秦皇更是再三推演,最后无奈的发现,确确实实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好处还落在了自己头上,怎么看他的上书都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这件事,就让冯相牵头吧,即日起成立国立传世藏书馆,冯相兼任馆长。人手由他自己点,但名单要报上来。”
冯去疾被秦皇点去编撰图书,可以说给了他一个大大的台阶,他当然是借机下坡,千恩万谢去组建藏书馆,发誓要建成一个真正传世的藏书馆。成为世代文人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