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觐见————”
他冷不丁地吊高了嗓子,吓得姚崇打了一个激灵。
再回过神儿,姚相爷发现自己人已经站在了御书房门口,差点不经通禀直接闯进去,只得朝着高力士挤了一个感谢的围笑。
“宣。”
李隆基坐在书案前,抬眼便看到姚崇脸拉得老长,一身的凝肃之气,便知道这老小子又要劝诫(说教)。
唉,这君臣之间恰似男女之情。想当初姚崇在同州当刺史,他密诏姚崇前来觐见,那晚姚崇与他畅议天下大事,侃侃而谈、不知疲倦。张说越是阻止姚崇进京任职,他便越觉得姚崇人才难得,姚崇的奏本每每都要细细批阅,恨不能隔天便让人进宣政殿奏对。
现在人也到手了,君臣日日相对,那点子新鲜劲儿早就过了期。
李隆基一看姚崇那眼神就知道他又要说自己不爱听的,但他这回只是要在安西都护府建个军器监,这事儿还是姚崇自己提议的军务改革,所以李老三底气十足。
“朕欲经略西域,姚卿家可有妙方?”
妙方?妙方就是你别乱征兵乱开仗啊!
心里这样想,但嘴上却不能这么说,于是姚崇只得道。
“不知陛下想如何经略安西?”
“郭虔瓘说安西军士老弱,想要征募关中子弟入西域。韦凑说此举劳民伤财,朕想着也是个道理,这一路的人吃马喂消耗太大,总是征发民夫徭役也不是办法。”
嗯?!
姚崇猛地抬头。
怎么回事儿?这回陛下的口风怎么忽然转了向?一个时辰前在大朝上他不还支持郭虔瓘发兵安西吗?!
姚崇多老奸巨猾的一个人儿,闻言也不急着发表意见,含混了两句想搞清楚李隆基在闹什么幺蛾子。
果然,李隆基接着说道。
“所以朕准备在安西都护府设个军器监,就地取材冶制和修缮刀兵,这样也能节省大军补给的压力。”
“朕记得姚卿在之前的奏本里曾经提到姚复设军器监,这次正好在安西都护府尝试一番,若真得实效再向天下推广不急。”
哦,在这儿等着他呢啊!
姚崇琢磨了一下,觉得这事儿也不失为一个解决通路。毕竟复设军器监这事儿的确是他提的,与其让陛下下令征募关中丁壮,还不如在安西都护府复设一个军器监,这个花销肯定比征兵小。
“那陛下属意何人负责安西军器监?”
李隆基双眉微轩。
“军器监的选任由你负责,但唯有一点,光禄寺掌醢署主醢薛大壮要调任安西军器监弩坊录事。”
姚崇:?!!光禄寺掌醢署主醢薛大壮?
姚崇面露难色。
“可是这薛大壮不是还兼任掌酝署掌酝……”
“先给个从九品录事,两年之内若是能做出些实绩,便升任正九品弩坊丞,做不出便还是从九品掌醢,但两年后都要回来。”
说到这里李隆基还笑了笑。
“此人我瞧着甚是有趣,也舍不得把他总扔在西疆。他在桥东村治蝗灭蝗,还肯捐出500石粮食赈灾,这样的人破格拔擢也是应该的。”
皇帝都这样说了,姚崇还能说啥?总不能说皇帝连个从九品的小官都不能安排吧!?
何况在灭蝗一事上,薛大壮其实还算是姚崇的助力。要是没有他在桥东村搞出来的一系列治蝗实绩,陛下也不会这么痛快就下旨,朝野肯定还有人讲酸话,他这个紫微令的权威多半要被动摇。
不过是一个弩坊的录事,大不了安排强势的军器监、军器丞正压他一压,上面还有安西都护府看着,也不至于出大乱子。
想通了这个关窍,姚崇便很痛快地应了皇帝的要求,草拟了一份圣旨。
关于军器监的人选,他其实早已有了打算。监察御史张孝嵩,年初曾奉命出使廓州,发现了很多边疆戍守的问题,多次提出想要去碛西。
姚崇觉得张孝嵩是个人才,要不是河南三道突发蝗灾,年中他便会将张孝嵩派往龟兹,让他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巡察安西都护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