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评审制度,庄重文文学奖的评委会将由作家、编辑、评论家、电影家、
戏剧家、学者等文艺界骨干力量组成,除此之外每年还有少量的普通读者加入作为评委。
丰富的评委配置也让庄重文文学奖的评选更能倾听大众的声音。
6月初,燕京的天气逐渐由春日的温和转向盛夏的炎热,这天一大早,太阳便以挂得老高,小六部口胡同内外热闹非凡。
转眼间庄重文文学奖的评奖已经来到第四届,作为国内如今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今年的评奖名单一经公布便受到了许多媒体的广泛关注。
「于华!于华!」
《文艺报》的记者在胡同口逮住了刚下车的于华,询问他得奖的心情。
早在一周之前,第四届庄重文文学奖的获奖结果就已经公布了,于华凭借着小说《活着》获得了这一届的最佳中篇小说奖。
再加上《活着》的同名改编电影由章艺谋执导,刚刚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殊荣,于华的获奖一下子就成了记者们关注的焦点。
「做梦都没想过能得庄奖!」
于华的一句话把记者给逗乐了,聊了几句感受之后才把他放走。
说话之间,胡同里又走进了几个人,得亏《文艺报》的记者跑各种座谈会、
文学会议比较多,要不然还真认不出来。
程忠实、京夫、高建群—几人都是这两年国内文坛炒得火热的「文学陕军」的代表性人物。
程忠实走在人群中间,意气风发,今年庄重文文学奖的最佳长篇小说奖就是颁给了他的《白鹿原》。
这部小说在面世之后便饱受文学界盛赞,去年六月出版之后也创下了极佳的销量,短短三四个月间便卖出了六七十方册。
记者拦着几人聊了几句,才和他们一起走入了小六部口胡同的西院。
院门口「作者之家」的牌子跟几年前比起来稍显陈旧,可在今天看起来却格外闪耀。
距离颁奖还有半个小时,院子里已经聚集了许多人。
其中包括了评委会成员、文化宣传领域的几个官员、全国文协和各省文协的一些同志还有受邀出席的作家、编辑和评论家。
这些人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或站在院内石榴树下,或站在屋檐下,或坐在游廊两旁的栏杆上,也有人跑到厢房里安逸的坐着聊天。
大家聊天的话题除了寒暄之外,关注最多的还是几部(篇)获奖作品。
今年的获奖名单公布后可谓众望所归,长篇小说奖由程忠实的《白鹿原》获得,中篇小说奖由于华的《活着》获得短篇小说奖的评奖有些许特殊,不是颁给一篇,而是颁给了一个系列作品一冯济才的《俗世奇人》系列。
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关注和探讨现实的短篇小说频频在社会上产生重大的影响力。
这其中当然离不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的繁荣和广受欢迎。
如《伤痕》《班主任》《牧马人》等一大批短篇小说作品被人们广泛阅读并耳熟能详。
放眼国际文坛,这种短篇小说的异常繁荣并不常见。
进入到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文学浪潮的逐渐过去,短篇小说也落寞了下来,
近几年来国内文坛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诞生过什么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了。
冯济才的《俗世奇人》系列七篇短篇小说今年年初一口气在《收获》发表,
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评价,在读者群体也收获了无数喜爱。
《白鹿原》《活着》《俗世奇人》系列,三部(篇)作品既在文学界赢得过高口碑,又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获奖名单公布后,自然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但只要是评奖,总有人觉得会有遗憾,今年的庄重文文学奖也是如此。
有些人认为贾平娃的《废都》应该获奖,有人觉得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
如果不是遇到了《白鹿原》其实也值得一个奖项。
还有人谈到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认为这部小说应该有评奖资格,如果这篇小说能够参评的话,说不定能拿到最佳中篇小说奖。
后世鼎鼎大名的王小波现在在国内文坛名声不显,他的代表作之一《黄金时代》在前两年由湾岛《联合报》连载。
后又在湾岛、香江相继出版,而在内地反倒是直到今年才出版,也并没有引起什么太大的反响。
由于在内地是今年才出版,所以没有参评资格。
众人议论纷纷,另外还有不少记者在拉着人采访,如《文艺报》《人民日报》《燕京青年报》《文汇报》《明报》等媒体今天都派人来了,院里一时热闹非凡。
眼看着距离颁奖时间越来越近,于华、程忠实和冯济才等三个获奖作家不由得有些紧张。
这个时候,本届庄重文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孟伟哉、全国文协d组书记和林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