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阳站在三毛墓前,心情复杂。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已成艺术!
短暂的吊结束,林朝阳正准备离开墓园,却被好事的记者堵住问吊感受。
结果没用林朝阳说话,两个挡住去路的记者就被几个愤怒的同行推到了一边。
人家来吊友人,你们拍拍照就算了,还问感受,问尼玛的感受!
这跟大过年的,问在外务工的农民工「你幸福吗」有什么区别?
跟指着「连载」状态的网文质问为什么没完结有什么区别?
陈映真从年轻时便性情暴烈,推完了人,他毫不避讳的骂道:「现在这帮记者,真是寡廉鲜耻!」
他面相凶恶,大有两个记者敢还嘴就要大打出手的架势,其他记者看到如此场面,立刻止住了蠢蠢欲动的脚步和舌头。
这些记者虽说是无冕之王,但遇上「不讲理的兵」也得退让三分。
他们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林朝阳一伙人,乘车离开了墓园,然后又被刚才冷眼旁观的读者睡弃了一番,灰溜溜的离开了墓园,
翌日上午,有关于林朝阳吊三毛的新闻成了湾岛各大报纸的头条,潮水一般的涌向民众。
这从头到尾,如同连续剧的剧情看的民众们直呼上头,更不必提还有那些被新闻感染,深受感动的人。
这天的新闻报道,将林朝阳此行访问湾岛的关注度推向了巅峰,
第555章 皆兄弟也
在岛内的最后一天,林朝阳接受了《联合报》的专访,谈了访问湾岛这几天的感受。
访问过程中记者问他这次湾岛之行是否获得了什么灵感时,林朝阳微笑着说道:「灵感这种东西可做不得准,没有哪部长篇作品是可以依靠灵感完成的。」
记者又不死心的追问道:「那您以后有可能创作一部有关于湾岛或者两岸历史、命运的作品吗?」
林朝阳度片刻,认真的回答道:「可能要有个合适的时机。」
听看林朝阳模棱两可的话,记者还想追问,他却不愿再多谈这个话题,
访问湾岛期间,林朝阳受到了湾岛文化界人士的热情款待,所到之处热心读者汹涌如潮,显示出他在湾岛内强大的影响力。
第五天的舆论热潮,直接让他成了民众们在街头巷尾,茶余饭后讨论的焦点人物,真正的成为了在岛内民众当中妇孺皆知的那种全民性作家。
待民众们从这场新闻浪潮当中回过神来,林朝阳已经飘然离去。
但他人虽然走了,声音却留下了。
8月4日,林朝阳离开湾岛的第二天。
《联合报》登出了林朝阳在离开湾岛前的独家专访,专访内容没什么特别的。
有些人注意到记者与林朝阳的对话中谈到了未来是否会创作有关于湾岛和两岸的作品,林朝阳回答的模棱两可,也不知是出于客套不好直接拒绝还是有什么顾虑。
但这个回答还是给了不少他的忠实读者一些盼望,如果林朝阳真能写这样一部作品就太好了。
除了专访,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林朝阳竟然还在《联合报》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一《两岸三地,皆兄弟也》。
这篇文章长达六千字,可以视为林朝阳六天湾岛之行的一份总结,也是他这次来湾岛的最终任务。
文章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
「”……—-六七月份间,大陆遭受百年未遇之水患威胁,我与妻子积极倡导为受灾民众捐款,得到香江文化界和市民们的热烈响应。
7月23日,香江演艺界数百位热心人士齐聚跑马地马场为华东水灾演出募捐,场面令人动容,其中还有林青霞、张艾嘉、罗大佑、伊能静等湾岛演艺界人士的倾力相助。
访问期间,欣闻岛内民众亦为大陆受灾同胞筹措大量善款,令人深受感动。
遥想往昔,大陆先民怀着对未知的探索和开拓的勇气渡海登岛,在这里扎根落户,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的火种。
从此华夏语言、习俗和信仰在宝d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千百年来,哪怕历经朝代更迭,外敌侵扰,华夏文明香火绵延,未曾断绝,两岸之间隔着一弯海峡,思念与牵挂却从未被距离冲淡。
两岸三地,血浓于水。
闽南语里藏着的是来自故乡的腔调,妈祖庙前缭绕的烟火是解不开的乡愁,舞龙舞狮的热闹、元宵花灯的璀璨,是来自祖先的传承,是斩不断的根脉相连———」
文章发表之后,接续了前两天的新闻热潮,立刻在湾岛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这种反响又很快分解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一方认为林朝阳的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融理于情,深明大义,
而另一方则认为林朝阳这篇文章包藏祸心,分明是在充当开路先锋。
两方人各执一词,吵的不可开交,无形之中再一次扩大了林朝阳这次访问湾岛的影响力,几乎成了1991年湾岛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