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声中充满了畅快,让林朝阳一头雾水。“姐,你笑什么?”陶玉墨问道。
陶玉书这才收敛笑声,“我笑,当然是你姐夫得奖了。”“得奖?不是说入围吗?”陶玉墨满脸不解。
“现在是入围不假。可他一个外国作家,好端端的让他的作品入围干什么?你不会以为评委会破一次例,就是为了让你姐夫入围的吧?”
林朝阳和陶玉墨顿时恍然大悟。
是啊,要光是入围,勒诺多文学奖评委会何必这么大费周章的破例呢?“这么说我姐夫拿奖是板上钉钉的事了?”陶玉墨兴奋的问道。
陶玉书这时反而冷静了下来,“不能说板上钉钉,但我感觉应该是大概率的事,至少应该是评委会内的重量级人物非常喜欢你姐夫的小说,要不然怎么可能让他一个外国作家的作品入围。”
“有道理!前段时间《楚门的世界》美国的出版合同才签完,这回又要得法国的奖。姐夫,这回你要走向国际啦!”
陶玉墨满脸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比她自己得奖了还高兴。“什么国际不国际的,早着呢。”林朝阳笑着说了一句。
他们几人对于勒诺多文学奖的了解并不多,只知道奖项在11月初颁发,距现在还有也一个多月时间,大家高兴一会儿就接着忙正事了。
陶玉书带着雀跃的心情搭上了回内地的飞机,落地先回家,然后她联系上了余玉溪,得知《红高粱》的拍摄一切顺利,心情更加舒畅。
紧接着她又到燕影厂找到了陈凯戈。
自从在西柏林电影节获奖之后,陈凯戈先享受了几天鲜花和掌声,然后就被陶玉书带到了香江参观学习了近一个月时间。陶玉书能看得出来,他对香江电影那一套商业片并不感兴趣,也没有强求他,不学风格,也可以学学技巧嘛。
回了内地之后,陈凯戈就一直在钻研他下一部电影的剧本。
见了面,陶玉书跟陈凯戈聊了一会儿,然后问起他剧本的情况,陈凯戈将他刚写好的剧本掏了出来。
陶玉书捧着剧本越看眉头皱得越紧,见状陈凯戈也不由自主的紧张了起来,他清楚陶玉书为什么会皱眉头。过了好半天,陶玉书抬起头来,看向陈凯戈的眼神中露出几分失望之色。
“凯戈,你还是在走上部电影的老路子。”
陈凯戈听到陶玉书这样的评价,心头一沉,“林婶,我觉得……”
“你觉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的感受。你这个剧本写的还是那么晦涩,跟《孩子王》的初稿剧本如出一辙。你要明白,剧本里这些你自认为的诗意和哲理,如果没有观众欣赏,就是无人聆听的吃语。
你也不要指望这样的作品会在国际影展或者电影节上就有好成绩。
那些外国人跟你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你凭什么以为他们能够理解你的想法?
如果你不能首先在故事上打动他们,进而让他们产生共鸣,你以为你能拿到奖吗?”陶玉书的话丝毫不留情面,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训斥。
陈凯戈听得面色涨红,心中充满了不被理解的悲愤。
第484章 破例的条件
陈凯戈是真文青,并且是一直沉浸在八十年代的那种文青。
陶玉书看的剧本叫《边走边唱》,改编自石铁生的短篇小说《命若琴弦》。
小说的内容讲的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瞎子成天跟着一个年过六旬的老瞎子,以弹琴说书为生。小瞎子不堪命运的悲苦,每每想要放弃生命,老瞎子便对他说自己的师父留下遗言。
说是弹断1000根弦,烧灰做药引子,与师祖留下的处方药一同服下,瞎眼便可重见光明。小瞎子将信将疑,终于有一天,老瞎子将第1000根弦弹断,兴冲冲地找出药方,进了药房。谁知拣药的伙计告诉他,那张药方一字没写完全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