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文豪1978 第4o4节(2 / 3)

时小说已经在香江上市。

据董桥来信里介绍,《闯关东》在香江上市后销量不俗,首印1万套上市当月便销售了大半。

至今近两个月时间,销量已经达到了18万套。

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跟香江文化界对于这部小说的推崇有很大关系。

《闯关东》在内地发表至今已有大半年的时间,早已成为1984年的现象级文学作品,读者反响之热烈,文学界评价之高,放眼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坛,是独一无二的。

这年头内地与香江的通讯虽不发达,但联系还是有不少的。

尤其是发表和出版《闯关东》的都是花城出版社,广东毗邻香江,因此最近这几个月以来香江文化界不少人对这部小说在内地造成的声势也早已有所耳闻。

在《闯关东》还未在香江上市之前,便有《开卷》《八方》《素叶文学》等文学杂志向香江读者推荐性的介绍过这部小说。

《开卷》杂志更是直言:今年大陆文坛出现了一部具有轰动效应的长篇小说,发表之后一时洛阳纸贵,迅速畅销全国,堪称1984年中国内地文坛最大的惊喜。

小说还未上市,香江的文学杂志就已经为《闯关东》吹响了赞歌,自然吸引了许多文学爱好者对这部小说的兴趣。

因而在明报出版社版《闯关东》发行后,便迅速成为了香江文学爱好者们所追捧的对象。

以香江的人口基数和读者群体数量,《闯关东》首印1万册,上市当月便销售大半,这绝对已经算是超级畅销书了。

董桥认为,按照《闯关东》目前所表现的势头,不说十万套,八万套的销量应该是有把握的。

要知道在香江,即便是亦舒她们这些写通俗小说的一线作家,作品销量也不见得保准有八万册的销量。

而《闯关东》却是一部严肃文学作品,这个销量的含金量可见一斑。

《闯关东》的成功,也让明报出版社对《棋圣》更加充满了信心,尤其《棋圣》的电影才在香江下映不长时间。

为了赶上《闯关东》和电影上映的这波热度,明报出版社方面加班加点,打算在1月中旬便将这部小说推向市场。

在信的最后,董桥又提到了版税的事。

这次林朝阳将会收到两笔版税,一笔是《梵高之死》的第三笔版税,一笔是《棋圣》出版的预付款。

其中《梵高之死》在过去的半年里销售了近6500册,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了逼近了4万册,如果算上香江中文大学出版社的版本,就是近5万册。

对于《梵高之死》这样一部几乎没有任何宣传的图书来说,在香江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是巨大的成功了。

这次版税结算,林朝阳收获了约4万港元,未来这部小说还会给林朝阳提供版税,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金额肯定会越来越少,毕竟香江就这么大点的市场。

另外《棋圣》在香江出版,首印1万册,明报出版社方面预付林朝阳版税108万港元。

这次林朝阳一共收获了148万港元。

有了作品的畅销,明报出版社方面无论是版税预付还是结算,效率都比以前高多了,更别说态度了,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

第409章 独自风流

明报出版社寄来的包裹里除了有信和样书之外,还有一些杂志和报纸,这些刊物都是董桥让人搜集的。

里面记录了最近一年多《梵高之死》和《闯关东》在香江上市后的一些媒体反馈。

林朝阳随便翻了翻,这里面至少有十五六份刊物,而且其中有一半都是对《闯关东》的介绍和评价。

要知道《闯关东》才出版了不到两个月时间,这些刊物的关注也证明了这部小说在香江的热度。

其中一份崭新的杂志最是惹眼,那是这个月刚刚创刊的《香江文学》。

《香江文学》以“香江”为名,其企图和格局不言而喻。

细究这份刊物的来历,不难发现《香江文学》实际上是由内地出资创办的,邀请香江作家刘以鬯担任主编。

如果放在七十年代,《香江文学》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因为自67年以后,香江政府方面就对zy人士和他们的活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而《香江文学》之所以会在这个时间节点出现,自然与上个月刚刚发布的“zy联合声明”有着莫大的关系。

随着zy联合声明的发布,香江回归中国已经成为铁一般的事实,这些年来一直被打压的zy文化也开始逐渐成为主流。

自七十年代以来,香江的文艺期刊境况趋于恶化,文坛有识之士更是惊呼:香江的文学即将走向灭亡。

香江的文学环境不好,纯文学刊物不容易存活,这是个老问题,并不会因为文学界的重视而产生多大的改观。

但《香江文学》的诞生,无疑是给萎靡不振的香江文学期刊行业注入了一股强心针。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