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棋圣》竟然能在两个月时间里卖出70万份,这个销量数据比《梵高之死》的一个半月50万份也不遑多让,甚至犹有过之。
而出版至今已经过了半年时间的《梵高之死》,销量已经突破了120万份,正向着200万册的销量大关不断迈进。
看起来,《棋圣》又是一部销量可能超过两三百万册的超级畅销书。
他们已经拿到了林朝阳《禁闭岛》的出版权,按照这部小说发表后所受到的欢迎和造成的反响,销量更不可能差。
不管是去年的《渴望生活——梵高传》,现在出版的《棋圣》,再到未来会出版的《禁闭岛》,这几部作品的畅销程度或者可能畅销的程度在燕京出版社历年出版的图书当中都是极其少见的。
对于一家出版社来说,一年出版几十种、上百种图书,其中绝大多数图书可能都是亏本的,有一小部分是能够保本的,只有那么一两本畅销书才能赚钱。
恰恰就是这一两本书,就很有可能让出版社收回亏损的成本,并且赚的盆满钵满。
可畅销书这种事从来都是可遇而不可求,谁敢奢望自己出版的书就一定是畅销书?
别看如今文学杂志的销量动辄就是几十万份,但绝大多数当代文学作品的销量还是在万册以下的,卖得上五万册就是水准之上的销量了。
超过十几二十万,基本已经属于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了。
因而当燕京出版社连续押中三次宝,坐拥三本销量可能超过百万册的畅销书,他们如何能不兴奋?
又过了些天,愉快的暑假生活已经过半,林朝阳七月份交给马卫都的那篇评论文章已经在《青年文学》上发表了半个多月时间,引起了文学界的众多关注。
这种关注当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生》发表之后的广受欢迎,但更重要的是文章本身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
林朝阳在文章中所提到的“新旧话语体系的碰撞”、“重塑当代农村人物形象”等观念受到了文学界和众多文艺理论者的广泛认可,给文学界研究和理解《人生》这样一部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在他这篇文章发表之后,文学界原本对于《人生》主人公高加林一面倒的批判之声也逐渐变得理性起来,与原来的声音形成了一种势均力敌的讨论。
随着争论不断的深入,冷静下来的评论家们也开始放弃立场,在作品思想高度和现实挖掘深度上理性的评议《人生》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
仅凭着一篇《从高加林谈如何塑造当代农村人物形象》,林朝阳就改变了文学界对于《人生》的讨论方向。
陆遥在了解完情况后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对林朝阳表示感谢。
同时,这篇评论所产生的影响力也让《青年文学》编辑部始料未及,甚至惊动了王维玲这个副总编兼主编。
这天傍晚,他带着马卫都亲自登门拜访林朝阳,一方面是想跟林朝阳进一步拉近一下关系,另一方面中青社打算在九月份给《人生》举办一场座谈会。
《人生》这部小说本身就是中青社向陆遥约稿来的作品,当初寻找刊物发表也是为了能够扩大作品的影响力。
现在作品影响力有了,不仅是有影响力了,而且是全国性的,下一步自然是要出版。
出版之前,给作品搞个座谈会预预热、宣传一波也是出版社的常规操作。
林朝阳向来是不喜欢参加这种活动的,奈何他和陆遥关系不错,王维玲又盛情相邀,所以只得答应了下来。
第294章 金口玉言
八月间,林朝阳以一篇评论搅动了文坛风云,但这些事与他本人无关。
这段时间以来国内舆论对于“张华救人溺亡”事件的讨论依旧沸沸扬扬,在没有互联网、电视媒介传播也不那么发达的时代,一个全民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的生命力是很持久的。
陶玉书前些天说以“人生价值”或者“生命意义”作为创作内核是个不错的想法,林朝阳经过几天的思考也觉得确实可以尝尝写一写。
因此这些天来,他一直在构思着这样一部新作品。
思考了几天,想法成熟后正打算动笔,却被李翰祥拉到了承德避暑山庄。
经过长达一年多的筹备,《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二片终于万事俱备。
本来按照李翰祥在影坛的地位和《火》《垂》两片的投资规模,召开一场声势浩大的新闻发布会是应有之义。
但奈何如今内地和湾岛的关系仍旧处于紧张状态,而湾岛地区又是香江电影最大的票仓,所以李翰祥筹备《火》《垂》二片以来一直是高度保密。
期间有不少香江、湾岛记者听到李翰祥有计划赴内地拍片的想法,一直使用各种方法进行刺探。
而且香江影坛如今也有zy派之分,z派自然是倾向于内地的,而y派则是亲近湾岛的,那些亲近湾岛的电影人也没少从中搞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