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卖给这位小兄弟,或者去收购点问问也行。”
林朝阳的话让半截眉脸色稍霁,可随后卖家的话却再次让他脸色难看了起来。
“卖他还不如卖你。”
说完这话,卖家跟林朝阳一手钱一手货,林朝阳用八块钱外汇券顺利的将牙雕笔筒收入囊中。
一旁的半截眉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林朝阳看完一件又一件东西,然后挑挑拣拣,将收购点门前这群人手里的好东西一网打尽。
眼看着快到收购点开门的时候,林朝阳正打算骑车离开,却被半截眉给喊住了。
“同志,我看你不像文物贩子。”
林朝阳笑了笑,“你见过有文物贩子拿外汇券收东西的?我这纯粹是个人爱好。”
半截眉笑眯眯的说道:“巧了,我也是个人爱好,咱们也算是同好,您贵姓?”
“免贵,姓林。”
见半截眉套近乎,林朝阳也没遮掩,这小子的底细他一清二楚,不怕对方闹幺蛾子。
“我姓马,平素爱搞点收藏。您经常来这?”
“个把星期来一趟,碰碰看有没有好东西。”
“呦!那是我不对,不知道这儿是您常来的地方。”
“没事,都是公平交易。”
聊天的时候半截眉一直在观察着林朝阳,相貌平凡,衣着朴素,丝毫看不出刚才拿外汇券出手收东西的豪横。
外表看不出什么来,但气质颇为儒雅,谈吐不俗,他问道:“您是从事文艺工作的?”
林朝阳笑了笑,说道:“我在学校图书馆工作,业余写点小说。”
“那巧了。我也写小说,本职工作是《青年文学》的编辑。”说这话的时候,半截眉脸上藏着几分自矜与炫耀。
“年轻有为,年轻有为。”
半截眉等了半天,就听见这么一句夸奖,心中有些失望。
他便又说道:“您以后要是有稿子可以投给我们《青年文学》,咱们今天也算认识了,回头我优先给您审稿。”
“好好,多谢您。”
铺垫了几句之后,半截眉终于问出了他想问的问题:“外汇券现在是硬通货,其实您拿人民币收东西就行,他们一样能卖给您。”
林朝阳听出了半截眉的潜台词,你丫别扰乱市场,哄抬物价。
这不是为了防着收购点和你这样的同行吗?
林朝阳心里想着,脸上笑呵呵,“谢谢您的提醒,下回我试试。”
两双笑眯眯的眼睛对视一眼,确认对方t到了信息,半截眉说道:“我还得去上班,那咱下回见。”
“下回见。”
第243章 谁还不是个大学生了?
看着半截眉骑着自行车离开,林朝阳也骑上自行车一路往东拐了两个弯,来到棉花胡同。
进了院子,他先将刚才收的东西放好。然后熟练的点着了正屋里的土锅炉,等炉膛内的火势旺了起来,他出门上了公交车往火车站去,林二春老两口今天中午的火车到燕京。
在火车站前等了一个多小时,林朝阳接到了提着大包小包的林二春夫妻俩。
“又拿这么多东西干嘛,我们这边什么都不缺。”
“不拿放家里一冬天不也放坏了吗?拿点东西就你话多。”
林二春语气不耐,他本来都不打算来燕京了,奈何林朝阳一封又一封信的催。
“你看你这个态度,让你来燕京是来享福的,又不是来遭罪的,别想着地里那点事了。”
1978年的12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的一个夜晚,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18个农民相聚在茅草屋中,写下一纸字据。
字据写道: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然后他们以慷慨就义般的勇气在字据上按下17个红手印和3个印章,代表全队20户人家。
在1978年,这个举动无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
次年,小岗村打谷场上一片金黄,经计量,当年全队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充分体现了分田到户的优越性。
很快,小岗村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便传到了省里一把手的耳朵里,并且获得了高度认可,被官方媒体广泛传播。
但决定中国农村改革的道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尽管有小岗村的成功案例在前,这两年国内关于是否要分田到户始终没有定论。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于这个可能影响中国未来改革发展走势的决定都是慎之又慎。
直到今年下半年,积蓄了两年之久的风似乎一下子猛烈了起来,各种媒体上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讨论甚嚣尘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