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最后,李翰祥总结道。
林朝阳消化着他的想法,过了好一会儿,问道:“那从慈禧这个人物入手怎么样?”
“慈禧?”李翰祥眼前一亮,“我之前也有这个念头,我们想到一块了。”
李翰祥的语气迫不及待,林朝阳却说道:“我回去先写个剧本提纲,回头请您过目。”
“大约什么时间能写出来?”李翰祥追问。
“应该很快,这事很急吗?”
李翰祥说道:“过两个月我要去濠江见何先生,跟他敲定投资的事,剧本必须在这两个月之内完成,能行吗?”
林朝阳胸有成竹的点点头,“问题不大。”
他的自信让李翰祥很高兴,但又有些担忧,“真能拿出来?”
“这个你不用担心,我写《天下第一楼》的剧本只用了一个月时间。”
李翰祥并不了解《天下第一楼》剧本诞生的内情,听说剧本只用了一个月时间,他忍不住惊诧道:“一个月?”
他的惊诧并不奇怪,不管是电影剧本还是话剧剧本,字数都比同等体量的小说少了很多,但其信息含量却一点也不少。
这就要求剧本的内容必须是精炼再精炼的,一部剧本写出来可能花不了多长时间,但改个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一来二去,耗费的时间丝毫不比写一部长篇小说来的短。
《天下第一楼》这样成熟、精巧的剧本,如果真的只花了一个月时间就创作完成,证明林朝阳在戏剧创作方面无疑是有着强大的实力和天赋的。
有了这种实力保证,李翰祥放下了心,温言道:“那剧本的事,我就交给你了。”
从燕京饭店回到家里,已经是晚上八点多的事了。
除了上午聊了些杂事,下午和晚上林朝阳和李翰祥一直在讨论剧本的问题。
到了家,陶玉书问他吃饭了没有,林朝阳说吃过了,然后跟她说起了给李翰祥写剧本的事。
李翰祥的名字在如今的内地并不算广为人知,但陶玉书之前看了不少内参片,对李翰祥的名字并不陌生。
林朝阳前段时间才给谢靳写完剧本,现在又要给李翰祥写剧本,陶玉书问道:“你不会以后转行当编剧吧?”
“赚点外快而已,你知道我写这部剧本给多少稿费吗?”林朝阳跟她卖起了关子。
陶玉书很配合他,大眼睛一眨一眨的,泛着朦朦的疑问和好奇,勾得林朝阳心里痒痒的。
他伸了个手指头,“三万块!”
“三万块?”陶玉书惊呼一声,俏脸上写满了不可置信。
“香江人也太有钱了,这不够你写十几部长篇小说了?”
十几部?
林朝阳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他刚才没说币种。
“是港元。”他补充道。
“港元?那是不是更值钱?”
这年头老百姓没人关心汇率,陶玉书也不清楚港元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关系。
“没有。人民币更值钱一点,一块钱顶三块三港元。”
陶玉书心里默算了一下,那就是九千多人民币。
刚才她听到“三万块”这个数字时内心高兴归高兴,但忍不住会生出一股忐忑之感,因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如今大部分普通老百姓的认知。
等她自己默算完,发现是九千多块钱,她反而安下了心。
“九千多块钱,那也够多的了。咱们这房子才一万出头,你一部剧本竟然赚到了买房子的钱!”
陶玉书情不自禁的投入林朝阳的怀里,“朝阳,你可真棒!”
感受着怀中的温香软玉和女人的崇拜,林朝阳心猿意马。
“我还有更棒的!”他的一只手不老实的游走于婀娜的曲线上。
陶玉书的呼吸急促,眼神迷离起来。
第160章 我是造了什么孽
接了李翰祥的剧本任务,林朝阳不得不把手里面正在创作的小说暂停一下,毕竟人家甲方给的钱多。
昨天他跟李翰祥聊了大半天的剧本,了解了李翰祥的想法,又印证了一番曾经看过的《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心里底气十足。
不过他对于清史的了解并不多,真正要呈现出一部出色的剧本,少不了要在细节上下点功夫。
从燕京饭店回来的第二天,林朝阳趁着上班摸鱼的时间,找遍了图书馆,翻阅出许多关于清晚期的资料,不仅有史料,也有一些关于晚清和慈禧的文学作品。
许笑天的《满清十三朝》、忽庵的《西太后》、蔡东藩的《清宫历史演义》、德龄的《御香缥缈录》、李慈铭的《越漫草堂笔记》《清史》……
几十部著作放在眼前,光是堆在那里便让人觉得头疼,好在林朝阳并不是要通读这些作品,而是寻找其中有用的线索和细节补充自己的剧本。
一连几天时间,林朝阳埋首于故纸堆中,终于整理出了一份剧本提纲,送到了李翰祥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