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话,那么中国火锅的历史就非常悠久了。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有火锅了,但用的不是锅,而是鼎,准确的叫法应该是“火鼎”。到了汉代,还出现了内部分格子的鼎,样子有点像今天的九宫格火锅。那时候的火锅不是即涮即吃,而是用沸水长时间煮食物,其做法更像今天东北的大锅炖。
到了宋代,人们开始用火锅涮肉吃了,但涮的不是牛羊肉,而是兔肉。宋人吃火锅的时候,大家围坐在“风炉”(上面架着火锅)四周,将腌制好的兔肉放入沸水中滚熟,夹出后即刻食用。口味重的还可以蘸着调料吃,很有今天吃火锅的味道了。宋朝林洪撰写的饮食书籍《山家清供》里,盛赞这种火锅是“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意思就是说汤锅沸腾如白雪,兔肉鲜红似晚霞。宋人风雅,给涮兔肉火锅起的名字就叫“拨霞供”,这个名字不但色香味俱全,还很文艺。
真正奠定今天涮肉火锅基础的是蒙古族人。蒙古族人好吃羊肉,但在外行军打仗时,炖羊肉很麻烦,因此他们就将羊肉薄切,在沸水里涮一下即熟。随着蒙古族人征服中原,这种火锅也传入了内地。热气腾腾的涮肉火锅,在北方更受欢迎,因为它不光好吃,还能取暖。
△古代的铜火锅(青海省博物馆收藏)
到了清朝,因为满族人是从东北来的,所以很爱吃热乎乎的火锅。清朝曾经举办过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皇帝宴请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聚餐),宴席上就有皇帝喜爱的火锅。乾隆五十年那次千叟宴,火锅更是成了宴席的主角。根据文献《清代宫廷大宴——千叟宴》记载,那次千叟宴共分两个等级的宴席:
一等宴席每桌摆设火锅两个,煺羊肉片一个,鹿尾烧鹿肉一盘,煺羊肉乌叉一盘,荤菜四碗,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一盘,螺蛳盒小菜两个,乌木筋两只;另外备肉丝烫饭。次等宴席每桌摆设火锅两个(铜制),猪肉片一个,煺羊肉片一个,煺羊肉一盘,烤狍肉一盘,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一盘,螺蛳盒小菜两个,乌木筋两只;同样备肉丝烫饭。
可以看出,两个等级的宴席中,火锅都是最主要的菜品。皇家的喜爱,就会引起民间的流行。火锅后来流传至京城市肆,多由清真饭馆经营。《旧都百话》有记载:“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据说直到光绪年间,北京“东来顺”羊肉馆的老掌柜买通了太监,从宫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作料配方,“涮羊肉”才得以在都市名菜馆中出售。
今天红遍大江南北的川渝火锅,其出现的历史要晚于涮肉火锅。川渝火锅的特点是麻辣,而中国人食用辣椒不过是最近二三百年的事,因此川渝火锅不可能早过这个时间。川渝火锅的具体诞生时间可能是在晚清和民国交际时,诞生地点则应是长江沿岸的码头地带。具体地点有重庆说和泸州说。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重庆朝天门码头一带,原是回民屠宰牲口的地方。回民宰牛后将内脏丢弃,贫穷的码头船夫、纤夫们则将其捡回,洗净后倒入锅中,加入辣椒、花椒、姜、蒜、盐等辛辣作料,煮而食之,这就成了川渝火锅的起源。他们当时涮的大多是毛肚、鸭肠等富人不吃的下水,都是便宜货,所以最初的川渝火锅是不折不扣的穷人食品。美食不问出身,大闸蟹在最初也是穷人吃的,但谁能说现在吃大闸蟹的还都是穷人呢?
26 古人什么时候开始吃辣椒
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吃辣椒的是美洲的印第安人。中国古人也爱吃辣,但辣味的最初来源并不是辣椒。古代最常用的辛辣味调料是花椒、吴茱萸、生姜。吴茱萸就是王维诗里说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用量比例最大的辛辣味调料是花椒,唐朝时,三分之一以上的菜肴都用到花椒。可以说,花椒才是中国古代的辛辣之王。
辣椒在明朝末年才传入我国,因此明朝之前中国人是吃不到辣椒的。以前看过一个中医在微博里说:张仲景在汉朝发明了饺子给大家御寒,饺子馅里面就有辣椒。这纯属无稽之谈,除非张仲景穿越到了明朝。文献上首次对辣椒的记载,见于明朝万历年间高濂的《遵生八笺》。学者分析,辣椒可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最先进入的是浙江地区,随后传入湖南、云贵地区,再然后是陕西和山东,传到四川已经比较晚了。在辣椒传入之前,川菜的辛辣味多来自花椒。花椒更多体现的是麻,其辣度远不如辣椒。经常有人说“四川人吃辣两百年,吃麻上千年”,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然而辣椒最初传入的时候并不用来食用,而是作为观赏植物,真是暴殄天物!最先吃辣椒的可能也不是四川人,而是贵州人,并且是被贫穷逼出来的。清朝时贵州交通闭塞,物资匮乏,人们缺少食盐,康熙年间贵州人只好用辣椒代替食盐来烹饪。到了乾隆年间,辣椒已经被贵州人广泛食用,尔后又传入云南和湖南的交界地区。今天吃辣的核心区四川,普遍吃上辣椒,得是晚清时候的事了,至今也就一百多年的时间。
今天,中国是全球辣椒产量最大的国家,超过世界总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