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的事情,所以这个鬼子才今天穿上了军装。
因为这个鬼子军官让他们不许交头接耳,其一,可能是处于本能的维持一下秩序,从而提高震慑性。但还有第二点可能,那就是这个鬼子在用特种思维,在下意识的,或者是有意识的,防范万一。即:队伍里面要是真有什么地下特工之类的人,防止他们相互之间紧急的商议,或者是串供之类的。
也就三分来钟吧,已经到了老祁那。鹿书文在后面依旧老老实实的,但实则是听鬼子怎么问老祁问题,从而登记。为的就是在心里有个数,万一某些问题不好回答呢?那么自己也可以早点准备。虽然这个早点准备也只是一点点时间,但有一点点时间总比被对方突然袭击的好。
不过负责记录问话的那两个鬼子,提的问题,鹿书文倒是没发现什么太过于古怪的,无非是姓名,年龄。早码头上找活多长时间了?在码头上都认识些什么人啊?码头管理处上的负责人是谁?知不知道?在本地住在那啊?有什么亲戚朋友啊?类似的这些。
这些问题,看起来是比较常规的,但却比较详细。如果真要是耍滑头或者是准备不是太足的人,被这么一问,其中几项还真不太好回答。就算是现在回答了没什么事,但是过后,万一有个排查呢?那可能在某一个环节就出事。比如说,你什么时候来的?你在本地有什么亲戚朋友。这种问题看似很简单,但你回答的时候,一旦不慎,反而可能就要出事。
老齐登记完毕之后,和之前登过记的人一道,被安排在了另一面的空地。鹿书文也“老老实实”的开始登记,不过他是第一次来码头,也没什么亲戚朋友。还是引起了登记人的注意,于是明显的增加了好几个比老祁多的问题。
你邻居有谁?曾经在那做过工?当时给你发钱的人叫什么?你的房东叫什么?一个月多少钱?
鹿书文依旧按照自己的掩饰身份,一一回答。看见了吗?这就是掩饰身份准备充足的好处。你要是认为,我没有什么亲戚朋友,又或者是我的回答你们根本查不了,比如说我老家遭了灾,镇上的人都走了,我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亲戚了。
这种回答看似对方确实无法查证。但无法查证的东西,本身在专业人士的眼里你就是有问题的。是以,有时候你觉得你编造的东西,无法查证,似乎无懈可击。但不好意思,其实在专业人员的眼里,你的问题大了去了。
鹿书文老实的回答:“在报社送过报纸,是本地的生活晚报。呃……发工钱的具体叫什么我不清楚,但是都叫他老季。邻居挺多都不算太熟,但是有几个也知道叫什么……”
这里面的回答也是有学问的。首先你不能对答如流,如果对答如流,你把街坊邻居叫什么,有个多大的叫什么的孩子……
第2360章
在某个别的小区还有个老父亲。又或者是,给你发钱的人,叫什么,什么职务,多大年龄,跟你一起干活的那些人的名字你也都知道……如此详细的回答了。
不能说你肯定有问题,但是,有问题的可能性却会变大。为什么?就是因为你的对答如流。太像是准备好的了。如果碰见特别严谨的人,尤其是专业人士。那么你的嫌疑一样会提高。说不得就会去真的一一核实。
像是现在鹿书文的回答,其实才是好的。寻常的小老百姓,老实巴交的登记。干活,出力拿钱,尤其是打一些很临时的工,谁知道给你钱的人姓什么叫什么,多大年纪了?比如说后世就有日结工,站在某个等工的街道的某个区域。老板开着车子过来了,说:来五个人,分拣货物,或者是装卸货物,大概要干一白天多,做完为止,干完结账每个人两百八。
等你干完,在人家老板给你发钱的时候,你都未必知道人家老板姓什么。因此,鹿书文在回答这种问题的时候,稍微有点犹豫,好像还仔细回想了一下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符合情况的。
果然,回答完毕之后,那个问问题的,中文非常流利的鬼子不在追问其他了。而是指了指做过登记的老祁等人的位置,道:“完成了,过去吧。”
“哎,是是!”鹿书文赶忙点头,走到了老祁这边。
要知道,这些临时工人可是不老少的,得有三十来号人。当然,不是说整个码头就有三个临时工过来找伙计。而是说这一个“站点”就有三十来号人。要是整个码头来说,临时工的“站点”其实有不下于十来个。
鹿书文判断,可能自己这个“站点”登记,并不是唯一的。要不然,鬼子不可能一上来,就问李工头“这些人熟不熟悉,有多少人”的这一类问题。
也就是说,其他的几个“站点”肯定也有鬼子过去作登记。要知道,这个动作可是非常严格的一种先期排查了。本身码头可是很大的,过来找生活的人那可是不少。鬼子他们进行如此的登记在册的动作,那可是要耗费不少时间和人力的。
等全都登记完毕,已经是二十来分钟之后了。那个中文特别流利的鬼子,和那个夹生中文的鬼子军官相互之间小声的说了一会话。那个军官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