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是太监:王振、刘瑾和冯保,另外三个是佞幸:江彬、钱宁以及奸臣严嵩。】
朱厚照:朕一朝占三个巨贪,真是没脸见人了……
【严嵩倒台后,籍没家产,其中文物珍宝、黄金白银、田地房产、店铺商号,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
【在中国贪官行列中,严嵩是足以和乾隆时代的巨贪和珅相媲美的。要知道,和珅贪污的钱财多达国库数年的收入,可想而知,严嵩父子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
第564章 嘉靖嘉靖
【严嵩父子权倾天下二十年,他们以利益为纽带纠集了一股强大的势力,笼罩大明上下,作恶多端,残害忠良,致使吏治败坏,边事废弛,使得嘉靖新政的成果付之流水,堪称毋庸置疑的大奸臣!】
【当时的朝堂还有一股力量一直在与严党对着干,便是以次辅徐阶为首的清流。这些清流自诩刚正清廉,以天下大义为标榜,将扳倒严嵩当作自己的目标。】
评论区
“一个看中利,一个看中名。”
“若说严党是一群为了利益的真小人,清流便是又当又立的伪君子。”
“本就是争权夺利的两股政治势力,是嘉靖帝平衡朝堂的手段,谁都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别人。”
“严嵩父子的所作所为嘉靖当真不知道吗?并不是,他们就是嘉靖用来敛财的白手套,因此天然便有嘉靖撑腰。”
“而清流文官是当时皇储裕王的老师和智囊,譬如徐阶、高拱、张居正。嘉靖听信道士“二龙不相见”的话,常年疏远裕王,也不希望儿子的势力坐大,这些人就是他打压的对象。”
【在《大明王朝1566》中,以虚构的改稻为桑事件揭开了嘉靖朝政治斗争的残酷真相。】
【在嘉靖多年修道,大兴土木之下,国库早已亏空,入不敷出。新的一年,不管是国库还是嘉靖的小金库,都需要钱。但是,钱从哪里来?】
【在嘉靖的首肯下,严党提出要增加丝绸的产量,卖到海外,以填补亏空。】
【丝绸是一种高价值的经济作物,种桑的收益高于种粮,想要增加丝绸产量就需要更多的桑树,所以严党要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
【这其中一来二去,便有了许多贪腐空间,那些豪门大户和官吏勋贵便能借机兼并百姓的土地。】
【但是,当地百姓将原本的稻田都改为桑田,粮食只能从外省运来,粮价定会虚高,百姓的生活成本增加,收入却不一定增加,因为其中的利润定然到不了百姓的手中。】
【眼看着鱼米之乡浙江就要民不聊生了,严党一味迎合皇帝,搜刮钱财,清流就要设法保护百姓。】
【看似严党和清流的正邪之争,实际上就是存粹的党争,能够保持自身立场的并不多。】
【朝中神仙打架,遭殃的却是浙江百姓。官府为了推行自己的政策,纵马毁掉百姓的良田,推到堤坝,淹没百姓的庄稼,逼得百姓活不下去只能将赖以生存的土地卖了,沦为流民。】
【百姓期待着清流站出来为他们做主,但清流却更加虚伪,只为自己的名声。他们甚至能纵容严党毁掉浙江百万生民的依靠,只为一举扳倒敌人!】
【一场原本为了弥补国库亏空的改革就这样变成了祸国殃民的政策!】
评论区
“嘉靖嘉靖,家家干净!”
“国策刚刚落地,清流就开始处处掣肘,一门心思破坏朝廷的计划,最后导致一事无成!”
“什么叫苦一苦百姓!”
“严党和清流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百姓死活的人。”
“后来明朝的灭亡,跟这些所谓的清流脱不了关系。”
“水太凉,头皮痒……”
“只有海瑞保持初心,想为百姓做事,但他斗不过那些老狐狸,只留下了一个清官的名声。”
“还是胡宗宪看得清楚,改稻为桑,剜肉补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