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屡次上书请求撤军,王振都断然拒绝,还罚他们跪在草地上,以彰显自己的威风。成国公朱勇向王振“奏”事,甚至需要“膝行向前”……】
邝埜面色涨红,王佐深感羞辱,朱勇火气上涌,差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暴脾气。
永乐朝的朱能则用委屈的眼神看着朱棣,为自家儿子委屈,他什么话都没说,却分明什么话都说了。
朱棣不知该怎么面对这些跟着自己靖难起家的老伙计,只能将满腔怒火发泄在太子和太孙身上。
朱高炽、朱瞻基:……
【七月二十八日,大军到达了阳和城,王振和朱祁镇终于看到了真正的战场——数日前明军在这里战败,到了今日依旧尸横遍野,鲜血满地……】
【王振和朱祁镇都被战场的惨状吓坏了,这和他们想象中的战争不一样。他们想象中,自己端坐在高头大马上,被千军万马簇拥着,一声令下,大军潮涌而出,一波推平敌军,大明取得胜利,凯旋而归,他们则为大明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雄!】
【而眼前看到的一切,却打破了他们的幻想……】
朱棣一口老血梗在喉头:“这对昏君奸臣,真乃愚蠢、无知的代名词!”
【八月一日,大军终于到达了大同城,大同镇守太监郭敬秘密报告王振,说大明的军队根本打不过瓦剌人,瓦剌人杀人如麻,太可怕了!王振被吓得不轻,立刻传令,第二日大军就撤出了大同!】
【就这样,大明的军队从北京到大同,还没有见到敌人就班师回撤,如同儿戏!】
朱元璋也承受不住了,将手边能砸的东西都砸了:“还有没有护心丸,朕心口疼!”
第539章 土木之变
【便是撤退,王振也完全没有章法。王振想从紫荆关退兵,只因为这条路可以途经他的家乡蔚州,他想带着朱祁镇驾幸他的府第,向家乡父老显示自己的威风,光宗耀祖!】
【但走了40多里后,王振又忽然想起,大队人马经过蔚州,一定会损坏他家乡的田园庄稼。于是,他又改变主意,火速传令改道东行,向宣府方向行进。】
这下子,天幕下的观众对王振的唾骂更是甚嚣尘上,评论区已经被一片金色刷屏,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无法正常显示的违禁文字。
被唾骂的主要是王振和朱祁镇,扶持朱祁镇上位的朱瞻基也被战火波及……
【此时,明军在前撤退,瓦剌人在后面追赶,形势十分紧张。大同参将郭登和大学士曹鼐等人向王振建议:这里距离紫荆关只有40里,只要入关就能用关隘阻挡瓦剌人。但若是转道,定会被瓦剌人追上。但王振一意孤行,坚持走宣府方向。】
【明军迂回奔走,浪费了许多时间,直到8月10日才退到宣府。这也给了也先充足的追击时间,明军刚进入宣府,瓦剌人就追了上来,也先与伯颜帖木儿两面夹击,让明军进退两难。】
【王振一面命人阻击瓦剌,一面慌忙南逃。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受命断后,迎战也先骑兵,结果大败,士兵死伤大半,兄弟二人也双双战死。】
【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三万兵马前往支援,朱勇冒险进军至鹞儿岭,直接陷入瓦剌重围,虽然大明军队英勇奋战,但却寡不敌众,3万军队全部覆没,朱勇和薛绶本人也成了瓦剌人的刀下鬼。】
评论区
“明朝除了开国将领,本就没有多少留名青史的大将,这几位可都是当时武勋集团的领头人。”
“第一代恭顺伯吴允诚在洪武二十三年归附明朝,镇守凉州。他多次跟着朱棣北征蒙古,屡立战功,深受朱棣的信任。”
“但他的儿子们就什么战功传世了……”
“朱勇是成国公朱能的儿子,在靖难中,朱能与张玉被誉为朱棣的左膀右臂,功勋卓著。”
“作为朱能的儿子,朱勇曾跟着朱棣参加了最后一次北征,又跟着朱瞻基平定朱高煦的叛乱。”
“直到正统九年,他独立领兵出喜峰口,两次打败蒙古军队,这算是朱勇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军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