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569章(2 / 2)

【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朱祁镇再次命定西侯蒋贵、靖远伯王骥第三次征讨麓川。这次,明军又大破麓川军,思任发再次逃跑到缅甸。】

【此次征讨中,明军俘虏了思任发的妻子和孩子。缅甸方面将思任发绑起来送给了明军,还把思任发的儿子思机发的驻地主动报给了明军。】

【正统十三年(1448年)三月,思任发之子思机发仍然无视明朝政府的警告,多次掠夺孟养地区。朱祁镇命靖远伯王骥领军,明军和麓川军再次对峙。】

【几番交战过后,王骥考虑到大军连年征战仍无法彻底消灭麓川军,便与思机发之子思禄立下盟约,在金沙江立石为界:“石烂江枯,尔乃得渡”。至此,麓川之役正式宣告结束。】

【四次平叛,大明虽稳定了西南边疆,但“大发兵十五万,转饷半天下”,对明朝国力是一个不小的损耗。这也导致了大明军队疲惫、国库空虚,对北面蒙古瓦剌的防御力量被严重削弱。】

朱瞻基一惊:“是啊,天幕多次提到蒙古人正在暗中串联,随时准备南下咬大明一口,但大明的军队和粮草却都被西南边疆牵制……”

朱棣沉思:“这场仗必须打,不打西南就会乱,但不能如此大张旗鼓,大明要防范的重点始终都在北方!”

第537章 土木之变

【持续九年的平叛战争也引发了明朝内部动荡,明王朝的流民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了——】

【朱祁镇即位之初,户部公布天下户口9702495户,田地4270172顷。相比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数字,户口减少了三十六万,田地减少了将近一半!】

朱元璋瞪大了眼睛:“仁宣之治后,户口数反倒减少了,这叫什么盛世!”

朱标思索道:“户口减少可能是因为战争导致的流民,田地减少定是因为土地兼并。”

朱棣:“藩王、官吏、勋贵、宦官……这些人都不需要纳税,还能够无限兼并土地,最后吃亏的只有国库。”

朱高炽:“爹啊,还有庞大的秀才、举人团体,他们一旦考中秀才就不用纳税了,所有税收都会被摊派到普通百姓身上,百姓的税收不断增加,总有一天,他们会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出卖土地,成为佃户、流民。”

朱瞻基惊呼:“可是我大明开国尚不及百年啊,怎么就到了如此地步!”

朱元璋也开始反思:“这只能说明咱定下的制度是有问题的。”

……

【这一现象并没有引起朱祁镇的重视,他对宗室、勋戚、宦官兼并土地的现象予以姑息。于是,正统年间,权贵兼并土地,地主飞诡为奸,平民百姓赋税负担越来越重,导致越来越多的自耕农破产,再加上正统年间频繁爆发的水、旱、蝗等自然灾害,流民问题由此产生!】

【为了满足战争开支,榨取更多的白银,喂饱自王振以下贪污腐化的官僚,明朝对闽、浙、赣部分山区实行封锁,变本加厉地压榨当地矿工,导致当地民不聊生!】

【正统十二年(1447年),福建、浙江一带爆发了叶宗留、邓茂七起义,这场起义直到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才被平定。】

评论区

“叶宗留是浙江庆元人,他出身贫苦,却英勇善战,被身边人誉为“大王”。他与王能等人聚众采矿为生,但朝廷的残酷剥削让他们无法生存下去。叶宗留率众起义,杀死官军,得到了广大矿工和农民的响应和支持。”

“与此同时,福建沙县的农民邓茂七因不堪地主的盘剥和官府强征暴敛而举兵起义,建立新政权,自称“铲平王”,与叶宗留起义军相呼应,共同对抗明朝政府。”

“然而,明政府调集了大量军队进行镇压,起义最终失败。叶宗留在激战中不幸牺牲,邓茂七也在叛徒的出卖下遭伏击身亡……”

朱元璋浑身一震,似乎看到了十多年前那个活不下去,只能参加义军的自己……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