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战,种种不法之事不胜枚举!】
朱棣:“呵呵,在朕的眼皮底下做这些,你可真是有胆子!”
朱高煦跪在地上,只恨不能找一条地缝钻进去。
第532章 仁宣之治
【与汉王朱高煦相比,朱高炽这个太子就做的很称职了。在朱棣远征漠北期间,朱高炽六次监国,得到朝野上下的认可。】
【自永乐六年开始,朱棣时常驻跸北京,朱高炽则留守南京监国,除了文武除拜、四裔朝贡、边境调发的事情要请示朱棣,其他事情都由朱高炽决定。】
【永乐十一年,朱棣带着皇太孙朱瞻基北上北平,朱高炽开始了第二次监国之旅。朱棣班师回朝之时,因为朱高炽“遣使迎驾缓”,在朱高煦的谗言下,东宫属官黄淮、杨士奇等人被全部下狱。】
【朱高炽在南京忙着处理朝政,朱高煦却能跟在父亲身边屡进谗言,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可谓岌岌可危。幸而朱棣对朝政的掌握一如既往,他十分清楚朱高炽在南京的一举一动,逐渐消除了对太子的猜疑之心。】
【朱高炽虽然是个老实人,但却毫不糊涂,做事极有主见,“忍”术一流,关键时刻又十分理智。】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北征途中病逝榆木川,朱高炽远在南京,还是大学士杨荣、少监海寿快马加鞭将此事告知太子,朱高炽才能在汉王没有反应过来之前继位称帝。】
【朱棣对幼子朱高燧也十分宠爱,朱高燧恃宠而骄,做了许多不法之事。他与汉王合谋夺嫡,诬陷太子。朱棣得知后大怒,诛杀了朱高燧的长史顾晟,并褫夺了他的冠服,还是太子求情才得以免除罪责。】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病重,护卫指挥孟贤等人勾结钦天监王射成及内侍杨庆的养子伪造遗诏,打算毒死朱棣,废掉太子朱高炽,立朱高燧为帝。】
朱棣气急:“毒杀君父、意欲谋反,朕的儿子一个个真是好样的!”
朱高燧:……
【这个阴谋不出所料的还是被朱棣提前揭破,孟贤等人被诛杀。朱棣质问朱高燧,他十分害怕,话都说不出口。还是太子朱高炽为他极力辩解,他才得以幸免。】
【经此一事,赵王朱高燧算是彻底消停了,后来即便汉王谋反,他也没有牵连其中。】
【储位之争加剧了明朝内部的党争,不同的政治势力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而相互倾轧,排挤打压对方,极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国力,朝中文臣与勋贵武将逐渐分成了对立的两方!】
朱棣皱眉,朝臣们一团和气不是皇帝希望见到的,但若是文武对立,不死不休,那也是国家的灾难!
【长时间的监国为朱高炽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他登基后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永乐帝开始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都要好。】
朱棣微微颔首:一张一弛才是长久之道,洪武与永乐两朝苛法重兵,到了洪熙朝放缓脚步,休养生息倒也不错。
【但朱高炽想要将都城迁回南京,停止下西洋活动,可见其战略眼光远不及朱棣。】
朱高炽:二弟三弟常年在北京生活,他却留在南京监国,当然对南京更加熟悉。且拥戴他的都是文臣,那些文臣也以江南文人为主,可以说南方才是朱高炽的基本盘。
朱棣目光一沉,任何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都无法容忍人亡政息,一生努力被子孙弃如敝履,这也是他对太子最不满的地方!
支持太子的朝臣们本想说天幕有所偏私,不可全信,却见为首的杨士奇、解缙等人若有所思的样子,他们也只能暂时闭上了自己的嘴。
【朱高炽的政治生涯都是在永乐期间渡过的,他长期处在朱棣的打压和压抑之下,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朱高炽不得不韬光养晦,克制欲望。因此,他继位之后,便追求享乐,发泄情欲,沉湎酒色,懈怠朝政,不听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