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统一后,朱元璋也想要将都城迁往北方,汴梁、凤阳都曾是朱元璋看中的目标,但这两座城市久经战乱,早已破败不堪,难以承担京师的重任。之后,朱元璋又命太子考察长安、洛阳,但太子朱标的不幸逝世,让朱元璋再也提不起迁都的心思。】
【因此,南京就成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初的南京城人口近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历时27年修建的南京明城墙,是世界上第一大城垣。南京国子监的学生多达万人,日本、朝鲜等国的留学生都在此学习……】
【但南京距离北方太远,明朝只能通过藩王来实现对控制北方大地的有效控制,这是南京做为都城最大的弊端!】
【自公元938年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北京一带已有430年不在汉族政权的控制之下。靖康之难后,整个华北地区也已经有近250年由异族统治。】
【这么多年的分裂,使得南北之间的文化、经济差异已经大到无法弥合的地步,朱元璋时期的南北榜事件便是这种分裂的具现!】
朱元璋:“南、北、榜?”
【明洪武三十年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任命85岁高龄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王府纪善白信蹈为副主考。】
刘三吾心里一咯噔,科举主考官本是个极其荣耀的职位,但若是出现了问题,那就得三族陪葬了!
【刘三吾是元朝旧臣,元末时就曾担任过广西提学(相当于教育厅厅长),明朝建立后更是多有建树,在当时堪称大儒!】
【明王朝的科举制度条例就是由他制订,明初的刑法《大诰》也是由他作序,此外他还主编过《寰宇通志》,这是当下中国人了解当时中国周边国家的百科全书。】
【他与汪睿、朱善三人并称为“三老”,《明史》上说他“为人慷慨,胸中无城府,自号坦坦翁”,可谓是人品才学俱佳的士林领袖。选择他为主考,既是朱元璋对他本人的认可,也是朱元璋对这次科举的期望。】
【此次会试录取了五十二名贡士,被称为春榜(南榜)。但这五十二人全都是清一色的南方人,北方人一个都没有上榜,即便是在南北差异极大的明朝也是前所未见的!】
朱元璋眼眸微眯,他意识到这件事所带来的麻烦,若是处理不好,定会引发北方士子的动荡!
朱标:“南方的经济文化确实比北方发达,但北方士人一人未取,这可就不太正常了。”
【六天后,会试落第的北方学子联名上书,状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在南京街头上,更有数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拦住官员轿子上访告状。】
【一时间,南京城内谣言四起,有人说主考官收了钱,有人说主考又地域歧视,这些说法有鼻子有眼,让几位主考官百口莫辩,朝堂上下无不震撼!】
【凡是涉及科举的就没有小事,当即便有十多个监察御史上书,朱元璋想要尽量消弭此事对朝局的影响,他成立了以侍读张信为首的十二人小组,复查落第的考生试卷,言下之意就是增加几个北方人的名额,以平衡南北局势,打消北方士人的不满。】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复核的官员更是头铁,经过一番审核,他们得出的结论让朱元璋再次瞠目结舌,他们声称科举结果没有任何问题,复核后还是一个北方人都没有录取。】
【这个结果引起各界哗然,落榜的北方士子无法接受这个结果,朝堂上北方籍的官员也站在他们的对立面,状告主考官和复核官专门挑选了不好的答卷作为典型。】
【朱元璋十分恼怒,恼怒于他们激化矛盾,挑起了这场南北纷争!于是,朱元璋直接将刘三吾等涉案之人当做蓝玉案的余党,严厉处理了这些考官。】
【最终,刘三吾被发配西北,负责复核的张信更惨,他被凌迟处死,其他人也被发配流放。】
刘三吾膝下一软,那时候他都是八十多岁的老头子了,哪里还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怕是还没有到西北,就得一命归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