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外部环境,使得明朝能够集中精力稳定民心,恢复民生,也将主要军事力量都集中在北方,致力于消灭北元!】
【明朝与这些不征之国建立了宗藩关系,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这体现了明朝的大国担当!】
【但这样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明朝的领土扩张,使得明朝在对外关系上相较于汉唐显得较为保守,也阻碍了明朝探索世界的脚步。】
评论区
“寸土必争!”
“没有任何土地是没用的。”
“你所认为的贫瘠并不是真正的贫瘠。”
“此刻不为中国患,不意味着将来不会成为心腹大患。”
“虽说好战必亡,但忘战必危!”
“……”朱元璋暗暗下定决心,什么不征之国,凡是不安分的他绝不会容忍!
【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南京故宫)。】
【朱元璋以乞丐之身,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大明,再创华夏,功劳卓著!】
【但成为皇帝的朱元璋脱离了农民的身份,就变成了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这无疑是对农民起义的背叛。】
评论区
“古代社会的农民起义才是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当然,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评价历史人物,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朱元璋的雄才伟略是值得肯定的!】
评论区
“如果不是海禁、缠足、殉葬、贞节牌坊等一系列政策,朱元璋有望成为与秦皇汉武唐宗比肩的千古一帝!”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朱元璋为大明王朝设计了一份自以为完美的政治制度,一个自以为合格的继承人,但他死后不久,生前规划的政治局面就被打破!】
【公元1398年,21岁的朱允炆在南京继位,改年号为建文,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若不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他可能会成为明朝的亡国之君!】
朱元璋:!!!
朱标:!
守在东宫的吕氏抱着自己刚生下来的儿子,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后面的消息震得心神俱颤!
【当然,这样的观点过于极端,却也说明了朱允炆在执政上的无能!】
朱元璋紧紧盯着天幕,心中疑惑不解:他都二十一了,难道咱没有教过他怎么做皇帝吗?
【朱允炆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建文新政”。他减轻赋税,放宽刑罚,纠正洪武年间的冤案、错案。改革官制,并试图通过提升文官地位来加强国家的文治。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缓和了社会矛盾。】
朱标发声:“这些政策没问题啊。”
“洪武大逃杀”导致朝廷上下的政治氛围过于紧张,朱允炆采用缓和宽松的政策是合适的。
【但朱允炆即位时年少,缺乏足够的政治经验。在面临重大决策时,他往往犹豫不决,难以做出果断的决策。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使得他在处理国家事务时显得力不从心。】
【再加上他温顺的性格,对儒家理想社会的向往,促使了他实行了一系列复古改制的改革措施,比如恢复井田制,对官名、宫名、殿名等仿《周礼》频繁更改……】
【这些改革措施过于理想化,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环境,难以取得实际上的效果!】
朱元璋瞪大了眼睛:“这不是王莽的新政吗!”
朱标怒斥:“这混账小子!”
王莽是什么人,那是个仅用十五年时间就一世而亡的皇帝啊!
学谁不好,你去学王莽!
下面的话朱元璋都不想听了,这得多迂腐之人才能相信儒家的理想世界啊……
第513章 靖难之役
【在任用官员时,朱允炆也很理想化,他过于依赖自己的亲信和旧部,忽视了其他有才干的官员。这导致了朝廷官吏的能力不足,难以有效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