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李清照:“没想到如此豪迈的大将也能写出如此婉约平和的诗词。”
可是她却能从这平平淡淡的生活中读出他内心的悲凉……
【闲居期间,眼看着朝廷当权者不思进取,沉湎于歌舞享乐,偏安一隅,粉饰太平,辛弃疾有心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怀着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创作了这首《元夕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太平公主:“好美的词。”
上官婉儿:“他在寻找的是什么?”
李商隐:“一定是他很爱的人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辛弃疾苦苦追寻的又是谁呢?有人说是他的意中人,有人说是他自己,还有人说是魂牵梦萦的旧都汴京……】
【绍熙二年(1191 年),辛弃疾被启用为福建提点刑狱,在任期间他再次上书,提出应当加强荆、襄两地的军备力量。但很快他便遭到弹劾,再次被罢免官职,结束了短暂的仕途生涯。】
【晚年的辛弃疾,依旧心系国家。人虽已年迈,却壮志未已,心中的豪情从未熄灭。】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辛弃疾这样的标杆人物自然不会被忽略,年已六十六岁的辛弃疾再次提拔为镇江知府,被闲置多年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
【辛弃疾被安排负责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上看,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想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韩侂胄在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出兵,粮草不足,用人不当,轻敌冒进。辛弃疾见此痛心疾首,向韩侂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韩侂胄却置之不理。】
【辛弃疾已经预见到了宋军必败的结局,他登上京口北固亭,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孙权:“此子有眼光!”
周瑜:“可惜……”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千年前的三国时期,东吴的皇帝孙权也曾偏安江南,与如今的南宋何其相似,但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志,在迁都建业之前,修建了京口作为都城的屏障,还打垮了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大军,保卫了自己的国家。】
【但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已经无处寻觅了,就连象征他丰功伟业的舞榭歌台也被“雨打风吹去”,渺无音讯了……】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刘裕拍案叫好:“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真好!”
接着他就看到了下一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对这个儿子他也是失望极了,可这已经是他所有儿子中最有能力的一个了。
哎,人比人得扔啊……
【刘宋武帝刘裕也是在这里长大的,他以京口为基,削平内乱,取代东晋,两次发兵北伐,一度收复长安洛阳地区,气吞万里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