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5o4章(2 / 2)

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然盗走了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邀功。】

【义端本身也是一小股义军的首领,是被辛弃疾说服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如今,义端逃跑,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弃疾问罪。】

【辛弃疾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当晚,辛弃疾便带着一队人马埋伏在前往金营的必经之路上,成功追回帅印,将其身首异处!】

【辛弃疾敏锐地发现义军势力弱小,必须与南宋朝廷军配合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于是,辛弃疾劝耿京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

【耿京采纳了辛弃疾的建议,命他为使者奉表南归。宋高宗赵构接见了他们,将这支义军收归南宋朝廷。】

【但就在辛弃疾返回军中的路上,义军内部发生动乱,叛徒张安国、邵进等人谋害耿京,带领一部分人投降了金朝。】

【辛弃疾还没有回到大营,就在海州借了五十个将士,奔赴金营。】

【当他赶到金营的时候,张安国还在与金将饮酒庆祝,辛弃疾带着五十个将士突袭金营,抓获张安国,在五万大军的包围中成功突围,将张安国带到了临安,斩首示众!】

霍去病:“壮哉!五十人勇闯五万大军的军营,还能全身而归,真乃勇士也!”

卫青:“怪不得天幕说他是最会写词的武将。”

刘彻:“哈哈哈,去病,你的这个粉丝与你一样是个少年英才!”

【辛弃疾的英勇机智,引发朝野震动,洪迈赞道:“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

【辛弃疾后来回忆这段少年时的壮举,也感慨道:“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这也是他一生中最畅快的时刻,此后无数次醉里梦回,】

【回到南宋的辛弃疾有心大展宏图,渴望能够领兵北伐,但由于南宋朝廷的主和派占据上风,他的抗金主张屡屡受挫。他不得不背着“归正人”的身份,被南宋朝廷排挤在外,只得了一个江阴签判的职位。】

评论区

“南宋朝廷将从北方沦陷区回到南方的人称为归正人,这是一个带有蔑视性的称呼,由南宋丞相史浩首先提出,并随后成为南宋对北方沦陷区南归者的统称。”

“他们本是凭着一腔爱国之心从金人铁蹄下回到故国,没想到故国带给他们的却不是信任与重用。”

“南宋朝廷一边招揽归正人,增强自身的实力,一方面又猜忌防范南归之人,对他们不遗余力的限制打压,加剧了南宋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颜真卿想起自己未来的遭遇,不由得暗叹:“如此朝廷,令人心寒!”

郭子仪:“有辛弃疾遭遇在前,北方沦陷区的人还愿回到南宋吗……”

辛弃疾等南归之人,彻底成了没有家的人。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任建康通判,此时的他南归已经有七个年头,而他向往的抗金救国事业,却毫无进展,还遭到朝中主和派的打压。】

【一次,他登上建康赏心亭,凭吊古人的遗迹,却显得愁闷无穷。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当年虎踞龙蟠的帝王之都今在何处?他满目所见只剩下千古兴亡的遗迹。“虎踞龙蹯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辛弃疾:“……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谢安沉吟:“即便是当年功业显赫的谢安,晚年也被迫在东山闲居,建功扬名的希望都寄托在儿辈身上,漫长的白日只能消磨在棋局之中……”

【在建康赏心亭,辛弃疾还写下一篇千古名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