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448章(2 / 2)

……

【赵恒重用潜邸旧臣,李沆是他最信任的宰相,李沆主张以静治国、政简少变,对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努力坚持,不避权贵、不讲私情,虽在改革弊政、对辽夏的战略上持消极态度,但赵恒在此时期没有任用小人,本人行为也较少越轨,或许都与李沆有关。】

第421章 守内虚外

【李沆作为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有“圣相”之美誉。史赞其为相“光明正大”,李贽在《藏书》中将其列为“忠诚大臣”,王夫之也称之为“宋一代柱石之臣”!】

赵光义得意道:“李沆是太平兴国五年的甲科进士,七岁能文,十岁通晓五经,这是朕一手提拔起来,留给继任者的能臣!”

【李沆执掌宰相之位时,坚定的拒绝对辽国讲和,并叮嘱自己的继任者王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若是与辽国讲和,宋朝廷没有外敌一定会陷入内耗。当时的王旦不以为然,但后来发生的事,无不证明了李沆的远见卓识!】

【公元1004年,李沆去世了,就在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宋辽之间的最后一战即将爆发!】

赵匡胤:“何为最后一战!”

赵光义:“总不能是辽国被灭了吧!”他就算是飙车的时候磕坏了脑子,也不会想当然的这样认为。

【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宋军精锐损失殆尽,致使宋朝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产生了严重的恐辽情绪,从此谈辽色变,再也不敢轻言收复幽云十六州,被迫由进攻转为防御,而辽朝的战略则转向主动进攻。】

刘彻:“攻守之势异也!”

【为此,宋朝在河北的平原上,西起保州,东至泥沽海口,利用河渠塘泊,筑堤储水,建立起了一条堡寨长城,宋军不间断地往来巡警,提防辽军南下。】

【对于辽军的入侵,宋朝则采取消极防御之策,“但令坚壁清野,不许出兵,继不得已出兵,只许披城布阵,又临阵不许相杀”。这些命令严重束缚了宋军的手脚,宋军只能被动挨打。而辽军逐渐占据优势和主动地位,不断向宋朝发起进攻。】

【赵恒继位之后,多次向辽国示好,都被辽国无视。因为在萧太后励精图治的治理下,辽国内政逐渐平稳,朝野上下一心,已经具备了再次发动南征的物质条件。】

宋朝的统治者对萧太后情绪复杂,恨意中夹杂着畏惧,宋朝文人将萧太后的私生活拿出来嘲讽鄙夷,却也只敢过过嘴瘾。

辽国的统治者对这位太后期待已久,天幕却没有说清楚萧太后到底出身后族哪一支?

耶律阿保机等人早已将期待拉满!

【公元999年,真宗咸平二年,辽国发兵南下,消息传来,赵恒立刻调兵遣将,命傅潜为主帅,率领二十万禁军反击辽军!】

赵光义:“傅潜?此人在太原之战中作战勇猛,一日身中两箭,怡然不惧,倒是一员猛将!”

【然而,傅潜作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手握八万余步骑,却畏敌如虎,闭门自守,拒绝出战。朝廷多次下令,部下将领范廷召、桑赞、秦翰等人也向傅潜请战,均遭拒绝。最终,傅潜的消极态度导致大将康保裔战死,一万将士伤亡惨重。】

赵光义恼羞成怒:“畏敌如虎,这还是朕看好的大将吗,简直就是一老妪!”

【幸而在宋朝边城守将杨延昭、田绍斌等人的坚守下,辽军迟迟无法攻破城池。于是,辽军放弃攻打城池,利用骑兵的优势,纵兵直插宋境,切断了河北边境与朝廷的联系。朝廷近一个月得不到前方主帅傅潜的消息,举朝上下惊恐不安。】

【在朝臣的多次劝谏下,赵恒决定亲征,宰相李沆为东京留守,宿将张永德镇守大本营。赵恒带着大军从东京出发,十天后,到达大名府。】

【面对纷至沓来的告急文书,赵恒命傅潜立刻出击,但傅潜对此依旧置若罔闻,终于被暴怒的赵恒解除职务,下狱流放。】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