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头发全都白了的程度。】
【年少时的经历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卓越的才华,白居易能共情底层贫民,也有匡扶社稷的远大志向!】
【因此,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期兼济天下,后期独善其身!】
【公元800年,白居易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举中第,开始步入仕途,这一年,他已经年近三十了。】
评论区
“据说白居易在应试之前,曾向大诗人顾况干谒,顾况听闻白居易的姓名,打趣道:长安米贵,居长安,大不易啊!在京城可没那么好混饭吃。”
“白居易没有说什么,只是将自己的诗文恭恭敬敬的交给顾况。”
“当顾况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不禁大为赏叹,连声说道:有如此才能,在哪里居住都很容易。白居易在长安的士人圈子里一举成名!”
“顾况看到的诗就是白居易十五、六岁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按唐朝科举考试的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很显然,这是白居易为科场准备的一首试帖诗。”
李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句当名传千古!”
杜甫:“科场诗要求严格,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白居易居然能写下如此佳作,真是大才啊!”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别来春半》)”
【贞元十八年(802年),白居易参加吏部举行的书判拔萃科考试,与元稹同时考中,被授于秘书省校书郎。】
【与白居易不同,他的挚友元稹出身北魏皇室之后,家族居住在洛阳,世代为官。不幸的是,元稹的父亲在他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元稹家贫无业,年幼的时候没有机会拜得名师,他是由出身书香门第的母亲启蒙的。】
【公元793年,十五岁的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相对容易的明经科,参加朝廷举办的“礼记、尚书”考试,以明两经擢第。】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科考试简单,通过的人也多,但更不容易得到官职,元稹在长安闲居多年,等待分配。】
【在此期间,他淘到了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和杜甫的诗文,开始作诗,并成为杜甫的铁粉!】
【十年后的公元802年,二十四岁的元稹第二次参加贡举,与大他八岁的白居易同榜高中,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从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好友。】
【元稹虽有一个皇室先祖,但他们家到了唐朝已经没落,只有入仕以后,才有与高门结亲的资本。他在任校书郎后不久便迎娶了韦夏卿之女韦丛为妻。】
【元和元年(806年),元白二人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稹考中第一名,做了左拾遗,白居易被授予周至县尉之职。】
【左拾遗是个给皇帝提意见的小官,元稹很有政治热情,一到职立刻接二连三地上疏献表,先论“教本”(重视给皇子选择保傅),再论“谏职”(谏官之职责)、“迁庙”(迁移新崩天子神主入祀太庙)……一直论到西北边事这样的大政,同时旗帜鲜明地支持时任监察御史的裴度对朝中权幸的抨击,从而引起了宪宗的注意,很快便受到皇帝的召见。】
【元稹尽职奉公,本应受到鼓励,可是因为他锋芒太露,触犯权贵,反而引起了宰臣的不满,元和元年九月被贬为河南县尉。】
【就在被贬这一年,元稹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即位悲痛的回到家乡为母亲守孝三年……】
【这一对好友不仅脾性相投,对政治的看法一般无二,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