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终年五十二岁。他是盛唐最富有异域情调的诗人,是边塞诗的一座高峰!】
……
【第三位代表人物便是被誉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
【开元年间,唐朝上下昂扬向上,王昌龄在诗中对盛唐不遗余力的赞美歌颂,这份信仰正是他一生最坚定的希望和力量的源泉。】
【即便日后,他多次被诬陷,被贬谪,依旧不改其满腔热血!】
王昌龄:……
【王昌龄早年曾在嵩山学道,也曾前往长安谋求发展,可惜没有什么成效。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
【开元十二年,王昌龄西出长安,远赴边关,踏上了出塞之路,他的边塞诗大多写于这一时间段。】
【此时,岑参只有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因此王昌龄堪称盛唐边塞诗的先驱!】
【不同于高适、岑参的长篇歌行,王昌龄的边塞诗短小精悍,以绝句抒发征人的种种情思,堪称另辟蹊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始皇沉吟:“秦时明月……”
汉武帝拍案叫绝:“意境雄浑,格调昂扬,写得真好!”
在龙城一战成名的卫青也心潮澎湃,将这首诗记在心里。
另一位开元时期的诗人王翰也在吟诵着自己的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念完还要求在座的好友为这两首诗评个高下!
好友:王昌龄是七绝圣手,但“葡萄美酒夜光杯”也堪称七绝压卷之作,这如何能平判高下!
评论区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中第四首和第五首也都是千古传唱的名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不仅能看到边关的将士的喜怒哀乐,也能看到后方留守的亲人的牵挂——”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
……
【经过多年刻苦研读,开元十五年,三十岁的王昌龄终于进士及第,任职秘书省校书郎。】
【碎玉这个官职,王昌龄多少有些不甘。于是,开元二十二年,他再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顺利登第,但二次登科并没有改变他的处境,他得到的官职依旧是个微末的小官——汜水县尉。】
【仕途不顺让王昌龄深受打击,即便是这个压迫百姓的小官,他也没有做多久。】
【开元二十七年,王昌龄被贬到岭南,次年遇到大赦,得以回到北方。他路过襄阳时,前去拜访好友孟浩然,结果一番宴饮,直接送走了好友……】
【在回去的路上,王昌龄十分悲伤,没想到在巴陵竟意外遇到了大诗人李白,他们一见如故,写诗唱和。“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
【李白对这段友情也念念不忘,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做了个县尉,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曹植:“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张若虚:“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评论区
“被诗仙写在诗里有多幸运——”
“因为李白的诗,我认识了王昌龄……”
【王昌龄回到长安后,出任江宁县丞。但他对仕途失去了信心,对工作也不再认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消极的姿态,反抗这不公平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