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4o章(2 / 2)

了一个儿子。杨国忠不仅承认了这个儿子,还对妻子毫无怨怪,被当时的人嘲笑。”

“(⊙o⊙)…”

“这很难评……”

“杨国忠又不是傻子,难道真能相信什么梦中怀孕,但他既然承认了这个孩子,说明他不敢得罪奸夫。所以,这个人舍李隆基其谁!”

“真是好一个忍辱负重,投其所好的宠臣啊!”

……

武则天:“朕倒要看看你能做多少突破下限之事!”

李隆基:(/w\)

【天宝十载,时任剑南节度使的杨国忠举荐鲜于仲通为将,攻打南诏,结果大败而回。杨国忠为了贪图军功,向朝廷上奏谎称大胜。】

评论区

“后世史家极其厌恶杨国忠的恶行,便将唐军的损失夸大了一半,为杨国忠反向扬名!”

“战报可以撒谎,但战争还要继续打下去,杨国忠强行征召两京河南的士兵前往南诏。但唐朝的精锐大军都在西北,两京本就没有武备,临时征召的将士都是未经训练的平民。”

“他们没有任何准备便走上战场,尚未开战便有无数人死在南疆恶劣的自然环境中……”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

李世民眼眶泛红,都快要哭了:“不愧是诗圣啊,写的真好!这场战争本不该输,将相无能却要百姓来承受恶果。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给百姓带来了莫大的灾难,当时的皇帝,满朝文武都看不见吗!”

长孙皇后:“难道杨广不知道三征高句丽死了多少人吗,他们放纵欲望,只顾自己享受,哪里会在乎百姓的死活!”

群臣:还是皇后娘娘犀利,居然将李隆基与杨广相提并论……

“天宝十三载,杨国忠派遣李宓率领唐军从北方进攻,安南都护府从东南面进攻,两面夹击南诏。南诏却不慌不忙的诱敌深入,坚壁清野,唐军长途跋涉,粮草不济,在加上瘴气瘟疫,水土不服……此战,唐军全军覆没!”

“杨国忠再次掩盖败绩,伪造捷报上奏朝廷。”

“于是,杨国忠也再次被后世史学家们背刺,把李宓写成了死在南诏,唐军的损失夸大为十多万。”

“两次征讨南诏皆以南诏胜利告终,南诏背叛唐朝,投靠吐蕃,趁机占据剑南道部分州郡,逐渐发展壮大!”

“窥一斑而见全豹,天宝年间的对外战争多是徒耗国力,毫无斩获的!”

魏征:“为害天下,恶贯满盈!”

身为大将的李靖更好奇南诏这个敌人:“南诏在何处,实力如何?”

李绩看着舆图推测道:“天幕说南诏临近吐蕃与剑南道,应该是在益州与安南之间。”

李世民也参与其中:“朕听闻这里都是一些小部落,如今还算安分,没想到后来居然建国了。”还打败了唐军!

长孙无忌:“陛下,请派遣使者暗中查探此地风土,为将来做准备。”

李世民:“准奏!”

【杨国忠上位全靠裙带关系,朝臣对前后两个奸臣的态度也大相径庭。安禄山对李林甫恭敬谨慎,言听计从,却根本不将杨国忠放在眼里。】

【为了争宠,杨国忠多次在李隆基耳边进谗言,说安禄山要谋反。李隆基却自认为自己的政治手段非常高超,将所有人操控于股掌之间,根本不相信安禄山会谋反。】

【不过这次杨国忠却蒙对了——】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反叛唐朝,拉开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序幕。】

【这场内乱持续了八年之久,使原本安宁的社会遭到空前浩劫。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