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走。沈旭跃叹了口气:“唉,没想到我妈现在变成这样的人了。可能是身份转换不过来,我们离开她的时候,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回到她身边时,全都是拖家带口的成年人了,大家都有了各自的生活重心。这个家,除了我爸,就没人需要她了,可能心理落差挺大的。”
赵明月说:“应该是这样,老人家的身份还没适应过来。”
沈旭跃说:“所以明月,要是我妈说什么难听的话,你就别跟她计较,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好了。其实我觉得最可怜的应该是我爸,他得成天跟我妈待着,我妈什么火都往他一人身上撒了。”
赵明月想象了一下沈母念叨沈父的情形,哎,哪个两口子不是这么过来的呢,沈父恐怕早就练就了金钟罩神功了,没准还有绝世神功,专克老太太的唠叨抱怨症。
从那以后,直到放寒假,赵明月都没有去过沈家,因为太忙了,也因为不想去。考完期末考试,赵明月就雀跃起来,终于可以回家了,一年没回去了,还真想念父母,家里的变化应该很大吧。
不过她没有准备直接回去,而是和沈旭跃一边旅行,一边南下回家,先到山东去爬泰山,然后去海边看日出,再沿着南下的路线,去苏州和杭州看看,然后再回家。
当然不止他们两个一起去,沈旭跃还找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赵明月也拉上了于有清,不过一行人中,只有赵明月一个女生。赵明月也不担心,这年头人性淳朴,人身安全问题完全不用操心,况且还有沈旭跃和于有清照顾。
出发之前,赵明月跟着沈旭跃回去拜访了他的父母,沈父听说儿子要利用假期出去旅行长见识,并不反对,他也觉得年轻人就该出去见见世面。沈母不乐意,她觉得儿子不该跑到赵明月家去。沈旭跃说:“那里就相当于我的第二故乡,我回去看看家乡而已,顺道送明月回家。我会赶在过年前回来的,陪爸妈一起过年。”
沈父说:“去吧,替我们问候一下小赵的父母。路上小心,好好照顾小赵。”
“我知道了,谢谢爸。”沈旭跃觉得,有一个通情达理的家长,真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
这是典型的穷游,他们一路搭火车搭顺风车,住旅馆或者住亲朋好友家里,宗旨就是能省则省。赵明月不缺钱,但是同行的其他人缺钱,只好随大流。大家对唯一的女性都很照顾,赵明月的行李几乎就没让她提过,都在沈旭跃和于有清肩上。
他们在冬日里登上了残留着积雪的泰山,领略泰山的苍劲与雄壮,在结冰的海边守候日出,又感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人间胜景,一路走来,收获颇丰。
路上遇过雨雪,也经过风霜,终于回到了那个魂牵梦绕的故乡,赵明月看着笼在烟雨中的熟悉村落,眼眶不由得发热:爹,妈,女儿回来了。
回家
在北京上大学的大学生回来了,刚进村,大家都喧哗起来:“咱们村的大学生回来啦!”
“呀,大学生回来了。快放鞭炮来迎接。”这自然是玩笑话,不过显然带着酸意。
三人遇到每一个人,都礼貌地打招呼,你不打招呼,别人会觉得你端架子,看不起人。赵明月享受着大家的热情,尽管这其中也不无虚情假意,但那有什么关系呢,一笑置之就行。
于有清折道回自己家去了,赵明月的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早就站在门口迎接了。赵明月看着又衰老了些的父母,眼泪就忍不住往外涌,不过脸上却是带着笑的,胡年春看着一年未见的女儿,也是笑得热泪盈眶,母女俩拉着手,又哭又笑的,赵顺生说:“女儿回来了,该高兴的,哭什么呀。小沈,欢迎你来,快进屋坐。”说着就要来接沈旭跃手里的包,被沈旭跃拒绝了:“叔,我来就行。”
赵明朗过来,接过沈旭跃手里的包:“给我吧。进屋来吧,妈,外面冷,进屋来烤火。”
胡年春擦了一把眼泪:“对,赶紧进屋来烤火。一路上辛苦了,饿了吧?我去给你们下面条,等一下,马上就好。”
南方的冬天是很冷的,跟北方的干冷不同,一股子湿寒直往骨头里钻,习惯了北方干冷的人是适应不了的,觉得非常难以忍受。不过赵明月和沈旭跃都是习惯了南方冬天的人,回到老家,倒并没有感觉到特别难受。
赵明朗将木柴往一个火盆里放,浓烟从柴火堆里冒出来,整个屋子里都是烟。赵明朗跑去将前后门都开了通风散烟,他笑着说:“等等啊,等柴烧起来,就没烟了。你们什么时候到的省城,都去哪里玩了?”他们平时在家其实是不烤火的,浪费柴火,这是听说沈旭跃和赵明月回来了,临时烧的火盆。
赵明月出发之前给家里写了封信,告诉家里大致的行程,是以家人都知道他们出去旅游了。沈旭跃说:“去了泰山、济南、青岛,然后去苏州和杭州都看过了。”
赵明朗搓搓手:“真羡慕啊,我也想去看看。准备明年暑假去北京。”
“好啊,热烈欢迎,我一定给你做向导,要不陪着叔和婶一起来北京吧?”沈旭跃提议。
赵明月也说: